初中生物课多媒体应用的泛滥化

2014-10-21 20:22陈岭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18期
关键词:直观板书课件

陈岭

多媒体课件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计算机软件。它既有计算机软件的一般结构和组成,又有一般教材的结构和组成,是利用教学内容所需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组合而成的教学程序。本文结合教学一线的实例,论述了初中生物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常见现象及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课堂以实物教学为主,防范实验教学虚拟化引发的破窗效应,善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等应对泛滥化现象的措施,对初中生物教學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现象

多媒体课件能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能把微观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感觉到的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教学方法的缺陷,因此被广泛应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这种泛滥化现象必将为落实生物学科的培养目标带来隐忧。

把泛滥的课件图片充当生物教学实物 在生物课堂上,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不少教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图片。讲解花的结构时,整节课都利用课件上精美的3D动画,层层分解花的结构,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绚丽的图片与高超的技术上;讲到植物的器官时,不少教师选择利用课件展示玉米、白菜、萝卜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辨认植物体可食用的部分属于什么器官;在讲到种子的结构时,将玉米种子与大豆种子的剖面图一起展示,让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区分这两种种子的结构……把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实物拒绝在生物课堂门外,单一泛滥地使用多媒体图片。

名为实验活动,实为多媒体视频 初中的生物实验主要包括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师打着要进行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的名堂,实际上在演示多媒体视频的情况不胜枚举。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动手实验,很多生物教师出于对实验准备工作繁琐、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好控制等因素的考虑,直接利用多媒体插播实验视频或模拟动画来上课。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屡见不鲜。

舍弃教材的“本”,而追逐课件的“末”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用于教学的文本,还是学生的学习用书。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喜欢扫描教材的核心内容加插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抛开课本而循着课件学习。例如,在讲授《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时,学生品读的图片都来自多媒体课件,并利用课件上强化记忆组成各个系统的器官名称;还有,不少教师倾向于直接舍弃课本上设置的思考题与课后习题,在课件上另行补充大量的课堂练习,把即时反馈和巩固练习极端地设计成“题海操练”。

动态多媒体课件板书全盘替换传统板书 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否定了传统板书的作用,全盘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传统板书。例如,讲《体循环和肺循环》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两个循环的路径图,并没有在黑板上逐步生成并让它始终出现在黑板上,当课件换页的时候,下一张幻灯片就替换了路径图,学生走马观花般看课件板书,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构建核心知识结构,只是浅尝辄止地捕获了知识结构的粗糙映像。

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危害

自然直观的学习体验减少 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直观、语言直观和间接直观。自然直观手段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自然实物进行学习,例如,通过观察鲜活的花,解剖花并说出花的结构。运用多媒体课件属于间接直观手段,间接直观往往只动用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忽略了学生的触觉、味觉、嗅觉等真实体验。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必将导致学生自然直观学习体验减少,失去了情景真实、印象深刻的实物学习体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泛滥化应用毫无疑问致使学生错过了体验生活实际的机会,浪费了丰厚的生活课程资源,背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自然直观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在泛滥化氛围中举步维艰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兴盛,逼真精彩的生物实验视频随处可得,极大地便利了生物教学。实验视频虽然可以清晰地呈现探究的过程,但“‘视频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物课堂上多媒体实验视频泛滥化已致使探究性学习举步维艰。多媒体视频泛滥化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实验,不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发展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抛开课本,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极易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一般是参考教材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若课件对知识点的编排不恰当,与学生预习后的“前概念”交错,会徒增学生的迷思概念。学生整节课都关注课件,没有了阅读教材、眉批旁注知识的时间,部分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在课本上无迹可寻,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根本不知道知识在课本的哪个单元。

增大了系统构建知识的难度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其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而板书、板画是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在生物课上,适当辅之以必要的传统板书、板画更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传统的板书、板画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划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缓慢有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加工知识。教师在板书、板画的时候往往会加以阐述,反复强调板书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全盘使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增大了学生系统构建知识的难度。课件板书虽可图文并茂、面面俱到,但却让提取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抓不到重点、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多媒体切换还会导致学生的视觉产生疲劳,持续久了,学生的视听专注度就下降了。

防治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对策

主张实物教学为主,图片展示为辅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课堂应主张以实物教学为主。讲花的结果,其实大可以让学生每人都带一朵真花到课堂上来,分小组展示花并说出花的结构。真花多姿多彩、形态万千,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种真实的情景体验多媒体课件怎么代替得了呢?又如,讲到植物的器官时,教师不妨从家里带一个菜篮子到讲台,里面放上分别属于植物的根的萝卜、属于茎的甘蔗、属于叶的白菜、属于花的西兰花、属于果实的桔子以及属于种子的花生,学习的效果与看多媒体图片一定大相径庭,还可通过现场掰掉白菜的叶子来纠正学生对茎和叶的认识误区。

堵起实验教学过度虚拟化的“第一扇破窗”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育心理学表明,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潜在的心理影响,正如学生所说的:“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创新、探究、思维、自主都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堵起生物实验教学虚拟化的“第一扇破窗”,防治破窗效应引发的一系列不良效应,可以为探究性学习营造氛围。首先,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用具、专业实验员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其次,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设好生物实验;最后,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教材提前做好植物黑暗处理的操作,在课堂上分小组设计多种方法检验产物氧气和淀粉,渗透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實验中的运用技巧。

倡导围绕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行为 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要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要基于学情制订合适的学法与教法。例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层次时,要考虑到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获得了种群、生物群落等概念,初步形成了自学习得的“前概念”;还要考虑到部分学生参观过深圳动物园、仙湖植物园,或在家里有过饲养小宠物或种植花卉、小盆景的经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整合教材、学情资源,有效设计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善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 在生物课堂上,知识网络的构建不能只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板书和传统板书这两种形式,还应把新颖的思维导图有机渗透到传统板书中,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陈卓纯老师在讲授《花的结构》时,以花结构的思维导图(如下图)作为板书,涵盖了结构与名称,图文并茂,使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延长了学习者记忆的贮存期。

综上所述,一线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课堂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现象带来的不良辐射,紧扣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念——“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教学设计,有效防止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化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善禄.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生物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陈卓纯,卢天宇.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4(4)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沙湾中学)

猜你喜欢
直观板书课件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