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摘要】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刘天华先生在二胡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民族乐器;民间音乐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此时正值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末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正进行着对峙。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染,民主、进步、改革的“新”思想在刘天华幼小的心里就已生根、发芽,这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而故乡的风情民俗与传统历史又为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刘天华先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对二胡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积极改进民族乐器
在刘天华先生之前二胡的地位不仅低下而且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琴码是竹制使琴的音色不美,琴弦的粗细、琴筒的大小、琴杆和弓子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把位也不够宽广,定弦不够严谨等。刘天华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对二胡进行了革新,他将二胡的琴码改为用坚韧的纸卷紧然后两头用蜡封裹的纸码,规定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将琴弦规定为内弦用丝二弦,外弦用子弦;弓子也变成了宽面、长弓、可调节的设计;把位由过去传统的三把位扩大成七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内弦定D,外弦定A)。这些变革都使二胡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都大大增强,而定弦的统一则使音响效果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开创了科学定弦的先河。
二.大胆吸取外来技法
刘天华先生不仅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的学习融人他的革新中,而且他还将学习到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入到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中,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用于民间器乐创作的作曲家,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他在民族音乐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洋技法,创作出具有ABA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随后还创作出不带再现的三段体。例如:《良宵》《独弦操》《苦闷之讴》《烛影摇红》这几首都是不带再现的三段体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创作出具有多段体结构的新颖作品。例如:《闲居吟》《空山鸟语》。
从作品的旋律上看,他大胆地加入了西方大小调体系中的不稳定音(fa、si),并用变宫为角和以凡代宫的方法进行解决。例如:《光明行》第一次主题的呈示就应用“变宫为角”的手法。
从作品在节拍上的运用看,他大胆运用3/8、12/8拍这种欢快的节拍。例如:《烛影摇红》中先由3/8变为12/8,使乐曲具有了西洋乐中的网舞曲风格。
无论是在结构、旋律还是节拍上刘天华先生都进行了变革,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乐曲从内容到形式,从旋律到调性都不同于传统音乐但又与传统音乐紧密相连,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现这些内容的技巧相连,形成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刘天华先生在音乐创作的10年中,产生了大量的二胡作品,其中,二胡乐曲10首,练习曲47首。
乐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又一代表作,乐曲表现了“五四”前夕对黑暗社会现状不满、反抗和斗争精神。作品第一段通过婉转的旋律表现出对现状苦闷、无奈的情绪,第二段将第一段的素材加以发展,运用对比表现坚定的反抗和斗争意识,第三段再现段,运用起伏的旋律和分割、停顿的手法先是将苦闷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深沉而后又将奋发、坚定的决心表现出来。整曲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进步性。
三.广泛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刘天华先生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资料,尽其所能想将古代音乐上的精髓流传下来。他对传统的记谱法进行了改良,在工尺谱的旁边加注了代表音值的各種竖线和符点并且添加了速度、力度及表情术语使谱子较之前更加的精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授与传播更加便利,促使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刘天华先生对古今中外音乐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是理论还是技法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对乐器从演奏到创作再到乐器本身的变革都作了新的尝试,对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杰出贡献是与他对西方音乐理论以及西方乐器的学习、钻研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分不开的。他将西方音乐理论和西方乐器中的优点和先进之处融入到民族器乐,特别是二胡这件乐器的革新中,使民族音乐在更加优美动听的同时将思想情感和社会现状融入作品中,深刻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一种苦闷、彷徨、奋争和渴望的精神风貌。刘天华先生的二胡艺术创作生涯虽短暂但却辉煌,我们在惋惜这位艺术家英年早逝的同时更赞叹他留给我们这些经久不衰的音乐财富。时至今日他所创作二胡练习曲和乐曲仍然是每个学习二胡的人所演奏的曲目。
四.综论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事业虽只有短短的20年,但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和事迹将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他将二胡由原来卑微的社会阶层提高到高等专业学府之中;对二胡外表进行了革新;将二胡的演奏技法和创作技法大胆地纳入西方音乐的先进元素;在二胡教育、教学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为二胡的如何正规地进入高等学府提供了条件,这一系列“新”形式和“新”思想的诞生,真正使二胡这一乐器从“柴房”步入“殿堂”,为二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
我们在学习他的技艺和事迹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对待音乐艺术的态度,学习和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革新精神,科学学习西方音乐知识并“洋为中用”的发展观,继续传承与努力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