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彦睿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的音乐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是国内的音乐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的教材歌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和十分浓厚的浪漫文化主义色彩。到了80年代,歌曲的诗词化,作词、演唱技术的运用和歌曲的文化艺术特色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充满着诗词的韵味,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流动性的诗词作品。艺术歌曲的艺术造就成为我们需要一直探讨学习下去的长久课程。在欧洲地区艺术歌曲和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歌曲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都是十分深远的,要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了解、体会、学习艺术歌曲本身的色彩、风格、韵律,使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使其更具艺术性,能起到一个时代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影响;诗词4L;演唱技术
纵观中国艺术歌曲将近一百年的发展,我觉得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阶段: “五四”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其中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经历了这一段又一段的“波折”,才使得现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基本达到了一种国际化、民族化、传统化的高要求标准。
一、“五四”时期
之前提到过我国的艺术歌曲正是在“五四”时期诞生的雏形,那个时候正值文化革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国内的许多作曲家都开始逐渐借鉴国外欧洲的一些作曲手法,并出现了以赵元任、黄自、萧友梅等为代表的杰出作曲家们。萧友梅是在德国留过学的,所以德国甚至欧洲的一些作曲技巧和抒情手法对他影响巨大。艺术歌曲刚传人中国的时候,就在比较高的一个层次上得到发展。因为学堂乐歌的出现,才让艺术歌曲在大众眼中得以重视,萧友梅的一首《问》是其代表作,该首歌曲歌词中反复且似感沉重的追问,表达着对内心、对现实、对人生的一种彷徨、一种忧患的思绪。另一位著名作曲家赵元任,由于长期在美国留学,并且也深受到了西方音乐的熏陶,使其回国后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他创作的歌曲,强调和声功能,也强调词曲的结合,并且在使用钢琴伴奏的同时也加入了民族和声进去,使其作品相当具有民族主义特色。他的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算得上是中国艺术歌曲史上的一首典型歌曲。这首歌曲是在1926年由著名词作家,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作词的。刘先生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哥哥,当时刘先生在英国,创作这首歌词的灵感来自于对祖国的无比思念和错综复杂的焦虑,不仅仅是一首思念的歌曲。当时赵元任得到这首歌,用他自己独到的艺术情感,完美地诠释了作者投入进去的感情,使演唱者通过运用情感理解歌曲的内涵,很容易便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教我如何不想他》整首歌曲分为四段,其中作者通过运用对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的描述来表达一种对祖国热土的热爱,歌曲的旋律简单明了,节奏忽快忽慢,全曲都采用了反复突出的方法来强烈表达歌曲名称的情感,并且每一段都很有层次感。
在这个时期,中国还涌现出了以陈啸空、青主等众多著名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创作者。他们都具有艺术歌曲早期创作者的代表性,在这当中,青主的作品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性格鲜明,情感丰富。青主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借鉴中国古典的一些词句,比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由萧友梅、赵元任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都还摆脱不了对西方音乐的模仿、学习,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歌曲几乎没有,毕竟因为艺术歌曲传到国内,尚未成熟,都还在一个学习、效仿阶段,缺乏创新,但是这个时期还是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熟期)
这个时期是国内比较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国土安全等都动荡不安,因此, “保卫国家,保卫民族”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口号,因此也经常运用到作曲当中。当时国内音乐界的主流是艺术歌曲,所以大量优秀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革命、卫国、独立、振兴等题材,刚好迎合当时的时机,符合时代主题。大量具有鲜明主题与历史意义的歌曲诞生,成为了革命、独立、斗争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以黄自、贺绿汀、江定仙等为首,他们各自都怀着激烈热情的爱国情操,创作了大量的时代性歌曲,比如黄自的《思乡》《玫瑰三愿》、江定仙的《静境》、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作者的一腔热血以及爱国情操,展现了为革命斗争到底、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个时期所涌现出来的作曲家都投身于民族的斗争当中,都相当于是站在歌曲创作的战线上。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比如说刘雪庵的《红豆词》和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是属于中国比较有民族特色的的儒雅类型的作品,而冼星海的《采桑子·别情》则属于让曲和词都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效果,提高了伴奏音乐在歌曲当中的分量。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我国的艺术歌曲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情况,使得和国外西方的艺术歌曲发展接触得很少,从而也导致这个时候的艺术歌曲都充满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和爱国革命主义。作为具有中国主义色彩的歌曲,同样也使国内的艺术歌曲达到另一个新的层次。
三、文革时期 这个时间段,亦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国家也十分重视国内音乐的发展,出台多种政策來推动、促进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我国也有大量的音乐家们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开放、共创新中国的洪流当中,同样也创作出了许多十分贴近老百姓、贴近党、贴近农民、贴近我们广大革命战士的歌曲。不同的作曲家们虽然通过不同的方法所创作出的歌曲都有着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风格,但是都始终贯彻着统一的方针,都是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这成为这个时期里我国艺术歌曲的一个代表性趋势。
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当中,我国的许多作曲家们也逐渐开始探索我国的民族民俗风俗等比较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代表性的东西,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歌曲,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艺术领域有了大部分的立足之地,从而推动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民族艺术歌曲,比如新疆民歌《嘎俄丽泰》《玛依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内蒙古民歌《牧歌》《嘎达梅林》、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等,同时也涌现了许多把民族歌曲和艺术歌曲完美结合到一起的优秀作曲家们,比如瞿希贤、丁善德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歌曲剧院还专门成立了陕北民歌队,并诞生了如《信天游》《兰花花》等优秀陕北民歌。通过对陕北民歌的大力发掘,促进了我国其他地方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掘进程,比如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改编的《想亲娘》《小河淌水》等著名云南民歌,也相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色彩,歌曲普遍比较朴实、单纯、淳朴,旋律也都简单明了,但是很优美。
正当全国上下都大举发展、改革、创新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浩劫彻底打乱了新中国发展的脚步,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产业,同时也包括音乐艺术,当时全国打击一些文化活动,唯一能在老百姓之间相传的艺术文化是仅存的一本“语录歌”和八个样板戏。一直到后来,周总理主持工作,鼓励大家文艺创作,再度创新,才让我国的歌曲创作得以解放。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新歌》标志着我国歌曲创作的新时代的到来。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生的创作歌曲,标示着我国新一轮的歌曲创作开始了,比如《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为祖国站岗》等,都是一些比较具有时代性的歌曲。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的暴乱再到平稳之后的再次发展,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经历了一次重新的“洗礼”,与此同时,我国逐渐完善起来的音乐教育、艺术设施、艺术团体等,都加大了我国的音乐艺术道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艺术歌曲的顺利发展。
四、改革开放(至今)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又展开了一副崭新的面貌。改革开放、新生活、新气象时时影响着作曲家们的情感,使得许多作曲家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又创作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新时代艺术歌曲,比如老一辈的作曲家们创作的《清晰的记忆》《把我的奶名儿叫》等。其他大部分歌曲都是由新兴的优秀作曲家创作的,这些新兴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具有新时代新生活情感的优秀作品,比如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等,作曲家们都与时俱进,思想、艺术一把抓,所創作的作品都符合当时社会的心声,都映射着当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景象。
20世纪末的时候,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世界的音乐艺术文化交流,同时也影响着作曲家们的现代化、多元化的创作。众多作曲家们响应时代的号召,以一种创新、现代、多元的特色,结合古今中外多种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作技巧,从而创作出新一批优秀的作品,比如《枫桥夜泊》《水调歌头》《山中》《忆江南》等。这个时期涌现的大量作品,大部分都有着一种结合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特色和现代相对比较成熟的作曲技术。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表演、创作、学习等领域,都呈现出一种创新、现代、成熟、民族等的精神面貌。
纵观我国的艺术歌曲发展历程,从刚“引进门”时候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再至今,随着我们国家的步伐,经历了大起大落,从辉煌鼎盛到衰落,再到重新崛起,直到现在被大众认可并引以制教,每时每刻都跟时代、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说简单一点,艺术歌曲随时都被所处时代的社会、国情、民生影响着,同时,艺术歌曲也随时影响着国民文化生活、精神领域等主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