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014-10-21 19:57刘久远
关键词:数学课程创设情境

刘久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数学理念,我们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就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搭建平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从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肩负。”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从而增强知识构建的有效性,尤其要将教学的基点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关联,这样才有助于他们自主探索。在施教过程中,教师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将数学问题情境化。只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

2.要将数学问题现实化。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宜学生接受的原型,从而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意识。

3.要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旧知识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探究状态。

二、 培养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那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我认为: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激活其学习潜能的有效途径。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面上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理解并应用数学。

2.改变学习方式,是激活其学习潜能的重要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改變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代之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探索,进而发现知识规律并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才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注重评价体验,是激活学生潜能的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的品质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并激活自身的潜能。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认识发生的原始性机制是主体参与。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才能产生并不断深化,进而在获取新知识的渴望驱使下努力进去,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求异;在求异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四个“凡是”和五个“开放”。四个“凡是”是:凡是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凡是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五个“开放”是:开放学生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开放学生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开放学生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开放学生手指,提供操作的机会;开放活动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培养其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彰显学生个性,促进主体不断发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欲望。如果教师善于把握住这一点,那就能够促使学生表现出更加充足的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彰显学生个性,不要规定“整齐划一”的硬性要求,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下一些做法:

首先,猜测是彰显个性的先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新《课标》就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探索、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引导他们在问题情境中,采用观察、模仿、猜测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获得体验,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其次,求异是彰显个性、促进主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数学问题,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答问题,从中培养“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开阔思路,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会在比较中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在求异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更好地促进主体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开原市民主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创设情境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