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锋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本文在充分分析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科研评价
随着高职院校社会地位提高和自身功能拓展,科研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科研管理工作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科研绩效评价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有利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认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重要性,分析在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改革完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探析
1.1 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唯数字化倾向是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及激励机制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课题、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衡量教师科研水平,也作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岗位竞聘等重要条件。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许多教师为了数量达标,不得不“为发表量而科研”,为凑数而粗制滥造,致使许多科学研究实质不过是低水平重复,制造出大量学术垃圾,也酿成了高职院校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等不良之风盛行。科研评价中对数量化的过分追求最直接最致命的代价就是创新性的丧失和智力、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甚至异化为对职称、金钱、声望的追求,不利于科研创新及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1.2 重形式轻实质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不仅重数量而且重形式,即科研成果发表的期刊级别、期刊影响因子、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科研课题的申报、论证、结题、鉴定等均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将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和获奖级别代替项目的价值,将“立项”本身而不是成果产出当作实际成果,形成了唯“核心”期刊和SCI、IE是从的怪现象。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美国费城的一个私立科学信息研究所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期刊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与工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指出:对SCI的使用更适合于评价科研机构或大量科学家的集体,而不适合评价研究者个人,更不能将不可比的数据进行比较。而我国高等院校利用SCI评价的恰恰是研究者个人,在评价科研能力和申报职称时热衷于强调SCI的论文收录数。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许多弊端,教师更多地关注形式化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忽略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养成。为满足形式化的评估需要,研究者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精神失落,独立的学术操守丧失,继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1.3 “杂家评专家”与权威崇拜
首先,评价技术上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专家系统,在学界声望较高、又具有评价专业技能的同行专家人数较少,导致的“杂家评专家”现象向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严峻的挑战。第二,科研评价往往由行政人员起主导作用,权力的过多介入同其他非学术影响因素一样容易导致科研评价结果的不公正。第三,高职院校科研评价还存在对“职称”和“权威”的盲目崇拜现象,职称的高低被当作科研课题申报的依据,也被当作遴选评审专家的依据,不利于中青年學术人才脱颖而出。此外,人为干扰因素较多、评价活动太多太滥,科研成果往往被评为“四不像”,以致无所适从。
1.4 科研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科研评价活动不够公开透明,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尚需完善,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尚未建立,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以及难以克服的“马太效应”等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不利于一些有创新性的、有潜力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2 完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2.1 确立正确的科研评价体系价值导向
完善与改革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以人为本、求真创新的价值导向,不再简单地将科研工作当作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进行管理和评价,淡化科研评价与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和福利津贴等利益直接挂钩,重视教师本身的发展,从而引导其热爱科研、献身科研和服务科研。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规范评价主体
要规范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就必须坚决地实行去行政化和学本位。改变目前国内高校所采用的以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学术界专家和权威为核心的同行评价机制。一个高职院校的同行专家较少,可以校间建立校际联盟,整合各专业的优秀人才组成专家库,根据科研考评需要灵活机动地调取专家库中的专家进行匿名多人评议,必要时可以采取委托社会性评审机构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成果评审。评审专家必须符合造诣精深、学术道德端正、评审态度严谨等条件,为确保科研成果评价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必须建立对专家的监督约束体制,确保评价体系正常运转不受外界干扰。可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势,实现网上评议,运用电子签名等方式增强评议专家的责任心。
2.3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学术研究是一个创新能力体现的过程,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最重要是看其知识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用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与数量来评价。过于强调量化指标会导致评价重视科研成果数量、级别的多少、高低而忽视真实质量。为了对教师科研绩效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这两种方法。高职院校应遵循科研本身的规律,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对科研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重数量又重质量,尽量避免在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中完全采用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防止评价效果出现偏差,从而使评价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2.4 实行多层次分类评价
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层、分类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遵循多层次与多样性相结合,按各个层次教师的特点来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重点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不同类型、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对于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人员评价应侧重于能够切实解决制约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从事应用技术推广的岗位应侧重在推广应用技术在推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科研辅助岗位应侧重支持科研岗位人员在完成科研工作所应履行的职责的完成情况。清楚不同类型的岗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对具体指标要进一步细化,保证被评价对象能履行其岗位的目标。这也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地方研究,着力开展应用研究,促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开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研究,既回馈社会,又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根本利益。
2.5 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机制
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科研评价机制是保证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科研评价(下转第12页)(上接第24页)流程体系,科研评价活动全程公开透明,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理和评价结果的监督反馈。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对进入专家库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必须符合造诣精深、学术道德端正、评审态度严谨等条件,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严厉杜绝故意打压、徇私舞弊、人情风、打压异己等行为的发生,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以确保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3 結束语
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学校科研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思想指导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各项目标,不断动态研究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切合实际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科研评价正确的导向作用,增强实效性,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汪静.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
[3]韩成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周衍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5]罗晓燕,欧阳克氙.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3(5).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