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科的预习

2014-10-21 13:55王红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4年3期
关键词:乘法长方体体积

王红琴

有关小学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在教师中一直争论很大。有人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遭遇尴尬;还有人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学科重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看,预习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在未知状态下的探索会更本真,学生更易迸发思维火花。

笔者认为,教学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仅仅要在课堂的40分钟里追求“有效”,还要到备课、授课、作业中去追求整体教学的“有效”。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必然只是生硬地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却不能自主地领会学习内容,这种单方面的“有效”显然并不利于现代的教学。所以课前的预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注: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识字能力的限制,所以这里研究的是中高年级的数学学科的预习。)

一、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

对于后进生而言,通过预习弄懂并解决的问题,老师讲授时会表现得很自信,并且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对中等生而言,可以重点研究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预习,就可以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从而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方向: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参与课堂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我发现经过预习,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都能正确计算,但是都不明白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是啊!原来都是先用除法求出一份的量,再用乘法求出几份的量。现在居然可以用这个数直接去乘以几分之几。学生很难看出这里的联系。预习后产生了困惑,课堂上就会更加专注。

二、预习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体现在练习本上。早上到校后,首先逐个查阅预习本,了解孩子的困惑在哪,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都理解的问题少做或不做分析,而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生真正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用底面积乘高可以求出长方体的体积,由于长方体可以变换位置放,所有的面都可以作底面,那么是否可以用横截面积乘长来计算?为什么有的问题中物体的体积大于容积,有的物体的体积等于容积?这两个问题都很有价值。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启发,在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后,我变换了长方体纸盒的放置位置,用原来的右面作底面,它的体积等于现在的底面积乘高,也就是长方体原来的右面(也可以说是横截面)面积乘长。再一次变换位置,得出体积还可以是前面面积乘宽。由此,学生很容易发现,求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任意一面的面积乘对应的棱的长度得到。这样就有效地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有的学生还不能理解“容器厚度忽略不计”的含义,教师还需要作适当的说明。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并没有因为预习过了,课堂就变得索然无味。

三、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常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掌握合理的预习方法,是有效预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花时间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而是要边看边勾划,把一些概念、结论性的语句画出来,重点处和疑难处加上不同的标记。想一想,预习后,明白了什么,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地方没懂。可以把以上内容写在预习本上,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深入地去研究、思考。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学生将终身受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乘法长方体体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表面积是多少
乘法猪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