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粗浅探讨

2014-10-21 04:23林莉
教育界·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责任心独立性

林莉

【摘 要】当今社会,遇到一点挫折就闹自杀的中小学生层出不穷,孩子已经变成了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的花朵。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家长和老师应该从幼儿园抓起,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责任心及生理、心理的独立性,把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自信、自强、乐观又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健康的新一代!

【关键词】责任心 独立性 改变爱的方法 挫折承受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放眼当今社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再看看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多半是由于被身边的人误解,或所谓的学习压力太大,或是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在心智成熟的人看来,这些小沟小坎就严重到已经跨不过去了吗?因此而对整个世界失去希望,甚至不管那么多爱他的亲人、朋友,毅然选择放弃生命去逃避?这些,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一个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这里的幼儿健康教育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达到完全康复。”这一新概念表明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生理健康更为重要,如果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有了健康的心理,他就能以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去克服种种困难,正确面对人生,有的还成为生活的强者。但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有人格和行为障碍,轻者使生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自己毁灭自己的躯体,酿成悲剧。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积极的自我归因

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心理学家在研究一些心理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能力分为:向外归因、向内归因、向稳定因素归因及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四种。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当孩子不小心撞了桌子,你不要说:“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不妨换个角度对桌子说:“桌子你被宝宝撞疼了吗?对不起啊,宝宝不是故意的,他下次走路会小心看前方的。”

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如:在小班走平衡木游戏中,有些孩子不敢过独木桥,老师应该跟他说:“把两臂张开,背挺直,腿站直一步一步向前迈,你多练习几次一定能行的。”效果比直接去扶他要好许多。

父母若注意引导幼儿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二、从小明确自己在家庭和班级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基本的责任心

那些对自己的生命轻言放弃的孩子,就是因为缺乏责任心。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父母有责任,对家庭有责任。根据孩子的年龄及能力,大人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检查他完成任务的情况,使他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不论是什么任务,父母都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讲明,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它做好。如对7~8岁的孩子要求他帮助收拾房子,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图书,收拾玩耍后自己用过的物品和玩具,每天饭前摆放全家用的餐具,饭后扫地、倒垃圾,打扫楼道等,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做这些事情。在班上,收玩具、餐点时铺桌布分碗和勺子、分书等事情应该让每个孩子轮流做,而不是只请几个能力强的“小组长”来做,应该让所有的孩子明白,对于班上的每一件事,他都有责任,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通过这些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是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一个孩子能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习惯,那他就一定会培养出责任心来。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坚持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孩子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父母可以时常有选择性地将家里的一些事情拿出来与孩子探讨,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一样听听他的意见,使孩子感觉自己是很重要的一分子,维护这个家也需要他的一份力。或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克服一个困难后的愉快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责任习惯。

三、培养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教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一一作答。有的问题只要孩子动动脑筋或查阅书籍就可以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当孩子玩折纸游戏,遇到不会折的地方时,大人应告诉孩子:“你去看看折纸示意图吧,它会告诉你。”当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后,大人一定要给予肯定:“你看,自己解决了吧,你是很棒的!”这样既教会了孩子解疑的方法,又提高了他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如果孩子提的问题大人正好也不知道,千万不要为了敷衍孩子而给他一个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答案,更不能轻易说“不知道”。 而应与孩子一起讨论、研究,或是查阅有关书籍材料,或是虚心请教他人,共同努力找到答案。

2.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

3.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科学家所做的一个试验,把一批白鼠分成两组,一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饱饱的,它们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再吃;另一组白鼠每天只喂半饱,因为吃不饱,这组白鼠只能到处寻觅食物,东奔西跑。半年后,科学家看到的是:每天吃得饱饱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处寻觅食物的白鼠却很健康地活着。原因不言而喻,没有吃饱的白鼠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所以拥有了健康和活力。不要让孩子成为那种被喂饱的小白鼠,让我们保留一点动物的本能,对后代稍微“无情”一点,只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自理,才能有日后他们更坚强的自立。

综上所述,我们的目标:就是大家一起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自信、自强、乐观又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健康的新一代!endprint

猜你喜欢
责任心独立性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独立性检验高考热点例析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3-5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伴侣责任心强,工作更出色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独立性与责任
做一个幸运的父亲(八)——责任心养成于逆境之中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