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教育”的思考

2014-10-21 19:26温瑞芳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差点园丁导游

温瑞芳

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黄宝国校长的“差点教育”相关理论,仔细阅读后反思着我的十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各种矛盾的思想冲击着我,一方面想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不停地埋怨学生的差距。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有许多知名的教师提出的相关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和大家共享。

一、差点教育的核心

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这是黄宝国副校长结合芬兰的差点制度提出来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学生都无例外的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为核心的差异教育指导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总是不能这样理性地看待学生的差异,我们总是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不能耐心地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差异,鼓励学生进步。曾记得一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我讲解了关于“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多次后我发现还是有学生做不出相应的效果,我心里产生了诸多不满,但课后我反思是自己没有把制作动画的细节部分作为难点强调到。阅读到“差点教育”相关理论后我更想得全面了,可以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的差异。

二、关于“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

由“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1)做科研型教师;(2)让学生成为他自己;(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園丁”向“导游”转变;由“蜡烛”向“太阳”转变。当我读到这段的时候,想到很多。自从我成为学生就知道用“园丁”来形容“教师”,今天读到这时让我有必须重新定位教师的感觉。在一名小学生的文章中写道渴望教师是“导游”而不是“园丁”。作为园丁,本职工作就是修剪枝丫,是按照园丁的意愿在修剪,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效果,如果老师都把自己看作园丁,那么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修剪”。而如果教师是一名“导游”,可能立场就完全不同了。导游的作用就是指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大力提倡“以读感悟、以读促读”的原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要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由翱翔。

读了很多关于“差点教育”的相关理论,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在我今后的教育事业上一定会起到相当大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差点园丁导游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The Study on the Syntactic Ambiguity of“差点没(chadian mei) +VP”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差点100分
含有不可数个无界变差点的一维连续函数
让我怎样感谢你——谨以此诗献给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园丁vs采花大盗
退而不休的“老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