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2
摘 要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时期,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自我完善这四项素养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条件下合格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师。
关键词 师德 知识结构 创新意识 自我完善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式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带。高等学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职能机构,是传播科学知识、开发高新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完成任务的重要力量之一,是高校体育的实施者,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主导力量。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何种素养才能称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条件下合格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办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高校体育教师根据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优良体育道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教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的特点。不论高校体育教师是否自觉,在给大学生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同时,他们所具备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识风范、心理素质乃至于言谈举止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巩固有着直接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了以德治教。“以德治教”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核,是现代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以德治教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四叔训义》中的“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等都体现了教学中教师道德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书和育人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通过把大学生培养造就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代新人,而体现身为教师的价值。
作为人,在道德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人的生物性会超过人的社会性,对物质文明的追求也就愈外地强烈。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剧增,功利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高等学校中的莘莘学子在社会对大学的专业或功利期待中,他们的人生态度世俗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变得模糊了,最终在色彩迷离的物质世界迷失了自我。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高校中的大学生首先应该有理想、有道德。高校体育教师在完成大学体育课的同时,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全的人格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是21世纪一个称职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的角度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之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但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博的文化修养。
体育运动是与人类自身一样有着久远历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也是一种文化,是在历史演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健身方式或交往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体育学也学科分支细化,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学科体系: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管理学等等学科。体育教学已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跑、跳、投的教与学,而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譬如:体育运动与健康,科学合理的运动量是所有参与运动的人追求的目标,而不适当的体育运动会造成生理损失或者心理耗竭等。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兴奋剂、体育犯罪等亦成为大学体育课的授课内容。
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加强本科阶段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积极推动使用外语教学、提倡引进、编译和使用先进教材等。因此,称职的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精通一门外语,这样才有利于吸收他国先进的体育科学知识,更好的进行大学体育的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高效能的教学设备。现在的高等教育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IT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平台。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技术,譬如通过信息网络、计算机处理,从大量的资料中选取所需资料,查询和整理相关的讲授内容,大幅度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上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观摩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和指导,使大学生获取更多有效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课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和大学体育指导老师互动,随时调整自己的健身计划和运动处方。
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支配中国社会的基本精神动力——安土重迁已经相去甚远,全球视野已经成为一种具体实在的素质。由此导致在日益市场化的世界,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由此引发大学人文教育的结构性缺失。针对普遍存在的大学人文教育的结构性缺失,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科学知识,、演绎体育文化的同时,需要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功能性的补偿,即在大学体育课上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史、哲的教育,这点是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三、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个体。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能力是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2]。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度综合,是主动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注重创新和个性发展,重点在于训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依据创新学有关创造力的理论并结合体育创新实践活动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体育创新的心理品质由进取心、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勇于冒险意识以及坚强六个因素组成;体育创造力有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预见力、获得情报信息与分析能力和记忆力六种能力组成。在大学体育课中,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时,可以参照以上12点,着重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体育逐步形成了“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社会的进步、教育终身化趋势及体育运动的发展,相应的形成了“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成为当前世界体育和体育课程教育发展的潮流。“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贯穿人的一生,成为人的一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就大学体育课单纯的课内时间,高校体育教师不能把人一生需要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悉心传授给大学生。故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大学体育课内,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使大学生了解体育的内涵,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创新意识。
风靡于高等学校的街舞、啪啪舞都已经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健身项目。街舞、啪啪舞是在基本的体育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年轻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创新而来的健身方式,其原理十分简单,即伴随着节奏感强、轻松愉悦的音乐,把多种多样简单地动作组合起来,随意的活动,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正是由于这样地创新,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选择大学体育课不同项目的余地。同样,只有高校体育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在大学体育课内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体育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倡导者,大学生也将会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运用已有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创新出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健身方式。
四、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自我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3]。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是主动改变现实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
当下的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日益激增,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得到更新,而且这种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人类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学习性社会,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机构中的一个要素,要与社会进步同步。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的积极传播者,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能力,应有教书育人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教育指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觉提高自身水平。
“传道之人,必闻道在先”、“欲明人者先自明”,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高校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91.
[2] 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第一版)[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65.
[3]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