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4-10-21 22:21孙丽萍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杨柳语文课堂文本

孙丽萍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在平时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在知人论世中入境

诗言志,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时,知人论世特别重要,它能讓学生了解作家的经历、写作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思维共振。我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和学生一起搜集苏轼的资料,通过知人论世让学生感悟到:苏轼虽政治上屡屡遭受挫折,但他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的影响,一生乐观向上,性格豪放,命运多舛却心明如镜;他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他的创作,进而影响他的人生。

二、在反复诵读中入情

诵读是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古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将文本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呢?

在《项脊轩志》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知人论世,疏通文义;第二课时,反复诵读文本,体会作者用疏淡的笔墨,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事中,流露出的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在诵读中感受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他种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样按照作者的生活解读文本,营造真实、平凡、的课堂,符合人之常情,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让他们感到真实温暖,又让他们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作者的人文思想自然融入学生心中。

三、在拓展迁移中入化

拓展是突破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提供更多素材有效途径。迁移立足于教材,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古诗词的教学尤其应该注意这点。如对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柳”的理解,让学生积累与“柳”有关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忽见陌头杨柳色”“羌笛何须怨杨柳”,“柳”变成了“留”的谐音,含有“留恋”的意思。因此有了折柳惜别的内涵。写“柳”的诗篇大都与送别有关,继而成为送别文化而流传。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领悟作者情感,又能勾连、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当然,要让语文课堂承载厚重的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依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掬传统文化之泉,濯大众文化之尘。不断提高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让传统文化精髓植根于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王远.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唤醒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杨柳语文课堂文本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风儿吹过杨柳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杨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WhatMakesGoodLearners:learningstrategiesinwriting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