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教学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导入设计为实验导入,实验导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导入设计;实验
教学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能自然、新颖富有趣味性地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可以做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中去,并且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所以,如何很好地导入一节课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的导入,本人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设计。本课在教学导入设计上很多老师都是复习前一章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顺利提出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再提出渗透装置,以课本的问题探讨导入新课。在渗透装置的演示上,很多老师选择做个小的动画或者用PPT来演示,亲手做实验的几乎没有。原因在于这个渗透装置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效果不是很明显,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实验目的,有时候学生看完老师的演示因为没有直观地看到结果反倒会越来越糊涂。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精髓,实验导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本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大家先来看这个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加深对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的理解。
实验原理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种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对不同粒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如:细胞膜、膀胱膜、玻璃纸以及透析袋等。
实验器材及试剂
朗威DISLab7.0数据采集器(此套装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我实验室现有的电子实验软件和仪器都是朗威DISLab7.0)、电导率传感器、透析袋、100 ml烧杯、试管夹、铁架台、5%NaCl溶液、1%淀粉溶液、碘液。
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1.如图搭建实验装置:透析袋中加入约20 ml 5%NaCl溶液,5ml淀粉溶液后,置于100 ml烧杯内,烧杯中加有50 ml蒸馏水。
2.添加“电导率-时间”曲线,测量烧杯内蒸馏水电导率的变化。(实验操作过程同实验一)
3.在烧杯中加入5ml碘液,数分钟后观察透析袋内溶液,透析袋中溶液变蓝;而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实验结论
透析袋具有选择透过性。该实验中Na+、Cl-、K+、I2能够通过透析袋,而淀粉大分子则不能。
这个实验最后将结果直观地用数组曲线在电脑上给学生呈现出来了,从学生想象到直觀呈现,更具有说服力,并且实际的实验操作和动画的演示相比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这个小实验在操作的时候简单方便,只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和教学电脑连接就可以,作为导入题材不费时间恰到好处。
在这个实验的选材上老师还可以自由发挥,比如在透析袋内装入鸡蛋清溶液和食盐水后置于烧杯中,在烧杯内加入双缩脲试剂。根据透析袋外蒸馏水电导率变化可以推断食盐是否透出;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会变紫色,根据紫色是否出现推断鸡蛋清是否透出透析袋。(这个实验还能作为模拟血液透析的实验)透析袋的制作我们还可以直接用提前去掉外壳只剩半透膜的鸡蛋壳,不过本人在操作时发现鸡蛋壳学生更感兴趣但是却很费时间。(至少要半个小时才会有曲线变化)
完成实验,学生自然会顺利得出结论对于半透膜这样的结构有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有些物质不可以通过,那么对于水分的透过情况如何,老师可以顺利地引入本课。
我在做这个实验导入时有老师觉得这节课是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是以水分的进出为例的,实验中却是有关离子的出入反应,是不是不太贴切,本人觉得这种看法也正确,但是我们试着换个角度,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在上之前实际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了,源于前一章中细胞膜的有关学习,所以在讲实例导入时可以将高度稍微放高一点,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学生在受到相应启发后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对于课本的学习教师的授课就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关于本节导入设计只是本人的拙见,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任志红.高中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10-08.
?誗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