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滔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历了制度引导、多点开花、常态化运行三个阶段,显现出管理由行政部门主导向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转变,形式由课外实践向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结合转变,范围扩大与效果降低并存的特征。反思与革新实践教学,就要建立起高效的协调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以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常态化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AO Hongt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experienced a system boot, multi-flowering, normalized run in three stages, sh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led by the executive branch to the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er-led trans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by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curricular changes, to expand the scope and effect of reducing the coexistence of features. Reflection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funding mechanisms,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security mechanisms to ensure tha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normaliz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从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下简称“85” 方案)中提出实践教学的要求,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意见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过去的三十年,各个高校根据相关的通知和意见精神,践行着实践教学的要求,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探索更好的模式,推动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85”方案到199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98”方案),再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展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实践教学的起步阶段(1985年至1998年)——制度引导。起步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制度上予以确认,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中得到贯彻落实。虽然“85”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要求,但鲜有高校在这个阶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因此,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起步阶段,并且只是提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以进行制度的引导,仅此而已。(2)实践教学的探索阶段(1998年至2005年)——多点开花。“98”方案在规定增开“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同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各高校采用研讨、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各地高校基于“邓小平理论”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始实践教学的探索,涌现出了一些实践教学的典型。这些探索既包括各个高校实践教学的制度规划,也包括各个学校实践形式的选择,还包括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等,这些为后来实践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阶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实践经费、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的覆盖面等问题。(3)实践教学的形成与铺开(2005年至今)——运行常态化。“05”方案的出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提出实践的形式、实践应达到的效果等宏观要求外,还具体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这些规定有助于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使各个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有了可靠的依据,推动了实践教学从之前的探索阶段推进到常态化阶段,在各个高校全面铺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个阶段的发展,显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实践教学管理由行政部门主导向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转变。在“85”方案和“98”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考核并没有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这个阶段实践教学经历了由零星开展到多点探索的发展,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多由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校学生处、团委或者教务部门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在“05”方案实施以后,大部分高校按照方案要求,将实践教学的责任也划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了教师主导、学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转变既是制度推动的结果,也是教育教学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样的转变虽然提升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能力较弱带来的实践教学组织困难问题,实践教学经费无法保障的问题等。第二,实践教学形式由课外实践向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结合转变。随着“05”方案的实施,学界对实践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实践也被界定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其中的狭义的实践是指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广义的实践是指除了课堂上理论教学以外的诸如课堂讨论、课下调查、校内外考察等实践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可广义上的实践,这种认识也推动着实践教学形式由课外实践向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结合的转变。并且选择校内或课内实践安全系数较高、组织实施较为方便,也不需要太多的经费,因此受到大多数高校和老师的青睐。尤其是随着课内实践研究的深入,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课内实践跟课外实践比其缺点是明显的,很难达到国家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开展范围扩大与效果降低并存。经历零星实践到多数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中前行,一些高校实行由点到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当教育部明确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后,实践教学的普遍推开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但没有完善的制度,经费难以保障,教师人数有限和指导实践经验欠缺等严重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效果的降低也就显而易见了。
2 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继续深入探索实践教学的机制、方法,努力革除十几年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开阔思路,建立更加科学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
(1)建立简洁高效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协调机制。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调动全校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超越了其职责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以促成实践教学的开展。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处或者团委、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纳入到这一协调机制中来,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正确领导、有效组织和顺利开展。(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虽然有专项经费的投入,但其数量对于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费用仍然是杯水车薪。无论是建立专项经费还是通过教学经费,都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这种机制除了保障经费的数量以外,还要保障其持续性,并保证能够专项使用。(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既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保证着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对学生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的进行考核评价,也要有对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客观公正,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动力,可以推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4)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实践教学常态化运行的基础。实践教学的安全保障机制,首先要明确责任,避免责任不清;其次要做好实践安全宣传教育,使老师和学生具有在实践中防范风险的意识;再次要将实践意外险全员化、全程化,使保障真实有力。
基金项目:此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12年立项课题“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研究0(JGZXS121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发挥研究(JG13DB0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