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买卖合同的风险防控

2014-10-21 12:20刘庆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买卖合同

刘庆

摘要:买卖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交易形式,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规则对双方当事人影响重大,需要在兼顾安全、效率的同時,也要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因此,在建立“交付主义”的立法规则时,也要考虑到不同交易环境下的风险承担规则的制定,以有效防控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买卖合同;风险负担;法律价值

买卖合同的风险,是指在买卖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之前,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发生了灭失的损失,该损失由谁负担的问题。通常认为该损失属于价金损失,即若由卖方承担标的物之风险,则卖方无价金请求权;若由买方承担标的物之风险,则买方需要履行价金给付义务。由于损失的发生具有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属性,使得损失的承担问题直接关涉到当事人的合同利益及财产安全,意味着损失要么由自己全部承担,要么由对方全部承担,对当事人意义重大,这就需要立法者作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风险的移转时间,确定损失的分配规则和相应的民事责任等诸多问题。

一、影响风险负担的价值因素

(一)安全与效率对风险负担立法的影响

民商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动态的财产关系即财产流转关系,财产流转的交易安全问题是现代合同法予以关注的焦点之一。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虽以合同利益为目的,但任何合同的订立均附着对交易安全因素的考量,通过预期对交易安全和风险的评估,决定合同的订立与否,若合同风险大于利益,多数情况下,当事人会选择放弃合同的订立;反之,则会增加合同订立的机会。因此,风险负担的规则制定,将影响买卖合同的订立,最终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分析法学家眼中,法律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效率是法追求的目标,以财产流转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合同法尤其如此。立法者要通过合理分配买卖合同的风险规则,引导民事主体建立起“物尽其用”、“合理控制风险”的履行合同的准则,以实现物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博弈,体现着立法者对不同法价值的判断与取舍,如“所有权主义”的立法例,认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风险依附于所有权,所有权移转时,风险便随之移转。因买卖合同的目的是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所以,对于买受人来讲,在所有权获得之前不承担风险,是财产安全的保障。该立法例在一定时期盛行,如《法国民法典》第1583条规定:“当事人就标的物及其价金相互同意时,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交付,买卖即告成立,而标的物的所有权即依法由卖方转移至买方。”第1138条第二款规定:“自该物应交付之日起,即使尚未现实交付,债权人即成为所有人,并负担该物件受损的风险,但如交付人迟延交付,物件受损的风险由交付人负担。”可见,法国立法表明的态度是:只要买卖双方就所有权移转的意思表示一致,即使尚未交付,也可以因“意思主义”而发生所有权的变动,并同时发生风险的移转。这对于以移转所有权为根本目的的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最为安全的方式。

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易形式的多样化,法学理论的成熟都增加了人们对“所有权主义”立法例的拷问,如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分问题,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出现,所有权移转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进入交易市场的商品大大增加,人们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求交易安全,更要求交易迅捷、便利和富有效率,主体对合同法价值追求的重心不再是安全,而成了效率。如何减少合同纠纷降低成本,实现快捷有效的交易,成为更多国家以“效率”为优先考量的价值,制定了“交付主义”的立法例。

交付主义,是所有权的归属状态在所不问,标的物风险依附于“交付”行为,只要发生标的物的交付,风险便随之转移于买受人。如《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第一款规定:“自交付买卖标的物之时,意外灭失或意外毁损的风险责任转移与买受人……”如在分期付款而所有权保留之状态下,只要发生了标的物的交付,风险就转移于买受人,对于买受人来讲,在未获得所有权的情况下却要负担风险,这是一种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合同地位,因此会促使买受人尽快完成付款义务或成就合同约定的其他条件,从而保证双方合同目的的有效实现,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占有人在占有标的物的期间,更具备保护该项财产免受风险损失的条件,因此占有人更便于控制风险的发生,这与法律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所有权主义还是交付主义的立法例其实都在尽量兼顾效率与安全的价值,只是选择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公平与正义对风险负担立法的影响

公平与正义是法的终极追求目标,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规则也必须体现出法的公平与正义。作为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各有着自己的合同目的,但当风险出现时,作为均无过错的双方,到底由谁承担损失,是一个需要法律衡量评估的现实问题。

采纳“所有权主义”的立法例认为“无利益,便无风险”,所以风险应和所有权相对应,这才是法之公平所在,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在所有权保留或在所有权先于交付完成时,标的物的实际控制者与所有人是一种分离的状态,即使发生风险,实际控制人因不会受有损失,而有可能放任风险的发生,这会增加所有人的风险系数,此时公平与正义很难得到有效回应。

采纳“交付主义”,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主要理由在于,假如没有协议或其他相反的控制情况,风险责任应由能够最好地掌管货物的当事人承担。”即使所有权基于约定被保留(如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常出现出卖人在获得全部款项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之情况),或所有权先于交付完成(如不动产买卖一般先完成过户登记,后进行房屋交接),也均由实际控制人承担风险,风险发生时,实际控制人会尽力救助,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不会“袖手旁观”,在保证物的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对于双方的合同利益也实现最大化,这才是法的公平、正义之所在。

二、对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规则的商榷

按照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交付是动产移转所有权的标志。交付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多数的交易行为,都是通過现实交付完成的,如直接交付、代办托运、送货到门、上门提货、邮寄等方式,此时,买卖合同的交付行为明显,时间明确,以此判断风险的移转时间也较为简单。但在观念交付情况下,交付行为的隐蔽性,使得风险移转的时间较难判定。

(一)实际交付

在直接交付情况下,交付时间明确易定,只要标的物被买受人直接占有、实际控制,风险就发生转移。动产随交付行为的完成而发生风险移转,并无异议。但在房屋买卖过程中,是否以“交付”作为风险移转的标志呢?最高人民法院的《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对此给予了肯定,即交付前由卖方承担,交付后由买方承担。但笔者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否符合我国现实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房屋是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在传统的交易习惯中,只要完成了房屋的合同订立、完成房屋的交付和价金的支付,就完成了房屋的买卖,尤其是在农村房屋买卖更是如此,认为只要实际控制房屋的占有,其财产就是安全的,而对于《物权法》规定的“登记生效”的规定要么不了解,要么不在意;还有些情况下是为了规避契税,双方约定先行交付使用,以后再登记过户。若适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要交付就发生风险移转,则对买受方责任过苛。因风险的发生是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立法采“交付主义”的用意是希望让实际控制人能规避风险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但事实上是风险多指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是当事人完全不可预见的,也无法规避的,或许买方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损失的发生,而减损义务又是不真正义务,具有不可诉性,立法不能为了防止买受方不承担减损义务,而要求卖方承担房屋毁损的所有不利后果,笔者认为在不动产买卖合同中,风险是否随着“交付”移转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是否可以考虑对不动产交易的风险负担采“所有权主义”,即风险附着于所有权人,在未移转所有权而现实交付时,对因在买方控制期间因未尽力减损的责任,由买方承担,对于其他风险损失,由卖方承担。

对于动产的交付,若采用代办托运,则只要卖方办理完托运手续,即视为交付,在托运期间发生风险,风险损失由买受人承担。若采用送货到门,或上门提货方式,则自买方验收签字后视为交付完成,即使有些情况下买方没有及时运走货物,并仍处于卖方场地或由卖方暂时代为保管的,风险也仍由买方承担。

但在现今较为流行的网购合同中,风险如何,值得探讨。实践中网购均采用邮寄的方式,由卖方交给物流公司以运交买方,买方验收合格后予以付款。按照传统理论和现行合同法第145条规定,邮寄手续办理完毕即视为卖方交付行为完成,风险就移转,但在近十几年网络交易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运货途中风险由卖方承担的交易习惯,只要买方未收到货物,就有权不予付款。正是这种交易习惯的形成,也减少了买方对网络交易安全的担忧,促进了网络交易的活跃。因此,这种新形势下形成的交易习惯需要《合同法》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消除法律的滞后性带来的法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观念交付

观念交付,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减少交易环节,法律将某种行为的发生视为交付的一种制度。分为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种形式。各种交付的形式不作区别待遇,均能引起风险负担移转的效力。其中简易交付是买受人基于合法占有标的物之事实,而欲购买,则从买卖合同生效时视为交付时间,风险也随之发生移转,由买受人承担。而指示交付,是出卖人将对第三人的给付请求权转移给买方,自交付相关单据时起,风险由买受人承担。对此,笔者无异议。但占有改定情况下,却有需要进一步说明之处。

占有改定,是指买卖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又通过借用合同或租赁合同,使卖方继续占有标的物,自借用合同或租赁合同生效之日起,视为买卖合同的交付。占有改定的目的使出卖人继续占有标的物并发挥其效用,此时标的物虽然由出卖人实际控制,但由于交付行为的完成,风险仍然由买受人承担。有人认为,占有改定是基于两个合同关系,实际需要有两个交付行为(买卖合同的交付和急用合同的交付),因此,若采用“交付主义”,有时难以判断是基于哪个合同的交付行为,当事人之间容易产生争议,因此建议采用“所有人主义”。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因在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买卖合同中,采用“交付主义”,而在非移转所有权的合同中,采“所有人主义”,立法规定明确。在买卖合同的中风险,自交付时起由买方承担,在借用或租赁合同中的标的物的风险,则由所有人(即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承担。因此,虽然实际应有两个交付行为发生,但是基于不同的合同关系,因此,不应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2]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S.P.德·克鲁兹.损失风险:需要改革吗?[J].外国法学译丛,1984(01).

[4]史尚宽.债法总论[M].台北:荣泰印书馆,1978.

[5]张献民.论买卖合同的风险责任[D].湘潭大学,2005.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买卖合同
买卖合同法律纠纷的防范及化解
论诚信原则的法律修正功能——以《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二条为例
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性质、效力与理解——以“打架”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为视角
我国电力企业买卖合同风险管理见解
论担保型买卖合同的性质与效力
浅析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负担问题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银行权利保护探究
关于新形势下买卖合同风险负担的研究
浅谈买卖合同中的欺诈与防范
集资房买卖合同效力分析——以孙某诉冯某、张某集资房买卖纠纷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