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平 李和伟 于钦明 张荣兴
摘 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机制,是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在深入剖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在结构分析,提出从应对预防机制、应对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善后处理机制“五个子机制”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237-02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高校的突发事件一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在高校内部,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冲击,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政治稳定的公共性事件。
应对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中,所采取的各种应急性、程序化以及制度化的应对措施及方法。应对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则是指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应急性、程序化、制度化的应对措施与管理方法。
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全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及变量,“预防与处置”不仅仅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而且还包括事前的应对预防机制、应对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事中的应对处置机制以及事后的善后处理机制等“五个子机制”,“五个子机制”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发挥作用。(如图1所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结构示意图)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特征
第一,明确的目的性。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目标的具体体现,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一目标不仅规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运行方向,也指示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运行结果。
第二,客观必然性。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有着特定的结构,由构成要素与联系方式结合而成,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某种机理”的作用下运行,因而其运行有其内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这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不能更改臆造规律性和必然性。
第三,整合统一性。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整个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过程复杂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它能整合内部构成要素的联系和与外部有关因素的联系,使之始终处于整体协调统一的良性运行状态。这种整合统一,不仅能够使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共同的着力点和指向目标的力量,同时还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力量。
第四,追求实效性。追求实效性是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显著特征。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一个属人实践系统,它为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总体目标而建立、而运行,失去了目标就使机制系统毫无意义;机制系统成功与否、价值大小都由目标实现的程度来标志和测定,因而追求实效性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机制的显著特征。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当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具有系统性、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其功能的发挥是联动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系统“灵活”的有机体。这一管理机制系统存在着各要素之间、整体与环境、要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高校的管理工作实际,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应涵盖应对预防机制、应对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等五个核心子机制。其重点在应对预防机制,核心是应对处置机制,关键是善后处理机制。
(一)应对预防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的公共性事件。“未病先防”的预防理念是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防管理中的科学化原则。应对预防机制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发生,提前性的做好有效的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制度、措施、计划和方案,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扼杀在初始萌芽状态所进行的一切管理工作的总和。高校的各项应急体系的构建是应对预防及应对机制的最好体现,能提高应对效果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一开始就对危机事件进行识别和判断,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事件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二)应对准备机制
高校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应急预案的相关制度,在教育层面开展危机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等措施。应对准备机制一是确定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行方式;二是为高校危机状态下的危机管理提供组织训练和对策准备,为预控对策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是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环境、师生行为和“安全管理”的过程实施监测与相关的信息处理。高校师生的环境氛围和生活状态有利于通过对监测信息整理和分类存储建立系统共享的信息档案,并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处里和善后处理提供信息支撑。并按照“发现在早、控制在小、预警在前”的原则,建立事件衡量指标库和安全范围,并配套建立管理制度与体系,及时将监控的数据量化,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四)应对处置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要遵循相应的程序,以此能保证高效稳妥的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过程大致如下:(1)明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2)启动相应类型级别的应对预案;(3)依照预案进行开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4)学校宣传部门及时发布消息并随时更新;(5)根据突发事件的进展及时进行评估,并对预案外事件提供处理方案;(6)做好善后工作,做好相关学生的安抚和教育工作,控制事件的影响面。
(五)善后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全面评估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受损害的对象、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的程度等方面进行专项评估,商议各种善后处理方案。同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做好相关人员的安抚和教育工作并开展心理援助和警醒教育等。根据评估结论和应对处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结构及特征,并从其内在结构出发,创新提出从应对预防机制、应对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等五个子机制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新思路,为障高校稳定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谢凌凌.从风险预警到危机干预的资源配置与整合——高校突发事件的认识与应对[J].教育科学,2010(1):9-13.
[2]王强.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99-101.
[3]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91-195.
[4]王友洪.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先装及对策分析[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0-12.
[5]姬浩.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39-45.
[6]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