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014-10-21 03:17姚淑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考笔者材料

姚淑娟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认为: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然而根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中考中得到较好的分数;思想品德课上“学生为什么要主动提出问题,怎样主动提出问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给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感悟和体会。

一、活用视频材料,激发学生有效提问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活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材料,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例如,在教学2014年中考复习热点专题“最美人物”的时候,笔者选取了视频材料——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扶不扶》。小品讲述了一个小伙子扶起老人反被冤枉,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笔者引导学生看了这段视频材料后,结合课本知识,大胆探索,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学生看了视频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学生自由讨论了几分钟后,笔者让班级学生推荐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交流,下面的学生试着回答讲台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还真不错。有学生提出:“老人倒地扶不扶”给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否说只要加强德治,就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下面的学生回答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健康发展,要加强德治。话音刚落,又有学生补充: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健康发展,要加强依法治国,公民还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道德素质。笔者对他们的发言做了适时的点评和概括,并鼓励他们多做思考。过了一会,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完这段视频《扶不扶》,你的感悟是什么?”逐渐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的自我意识、内在学习动机等完全被激发出来。这堂课也成了一堂学生参与度高、兴趣和激情完全被释放的课。这堂课上学生增强了自我效能感,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有效提问成了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

二、巧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有效提问的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要求教师要创设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汲取学生切实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唤醒学生有效提问的意识。事实上,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中学生对待网络的问题上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笔者先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接着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上网的。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随便看看,包含不良信息的网页有时也会打开。这时,其他的学生就有对其进行教育的欲望。有学生说,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学生说,在网上学习的同时,自己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浏览不健康信息;还有学生说,要依法行使监督权,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网上不良信息。有关部门要严厉惩治网络犯罪,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大家的一番教育下,上网看不良信息的学生不由地低下了头。笔者这时说道:就此生活情境,请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有学生说:“未成年人应该如何对待互联网上的大量不良信息?”还有学生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只要严厉惩治网络犯罪,就能解决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问题。请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在这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活动,学生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课堂上他们一直处在激烈的问题研讨之中,俨然是一个个科学家在探索、在发现、在主动建构,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教师巧设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有效提问的意识,学生质疑、提出有效问题,教师启发、诱导、释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借用时事热点,提高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时事进行衔接,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协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能力方面的要求之一是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将时政热点带入课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2014年的中考热点“集中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笔者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选用了两段材料,让每个学生围绕这两段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推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材料一:所谓“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材料二:自2013年6月1日起,苏州交巡警部门将对包括“中国式过马路”在内的三类不文明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带头闯红灯的行为予以坚决处罚。

展示完以上两段材料,笔者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每个同学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由于这两段材料是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对材料也充满了学习了解的欲望。笔者话音一落,学生就围绕着材料开始合作、探究了。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发表各自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显得十分热烈。在代表发言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州开展的集中整治行动体现了法律的哪些作用?还有学生提了这样的辨析题:小王认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国家加强法治即可。小赵认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需要全民参与。请你对以上两位同学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告诉学生,辨析题是中考的重点题型,随即给学生讲解了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出这题的学生结合了苏州本土资源,是动了一番脑筋的,笔者及时表扬了他。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好问、多问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正是在教师将时事热点材料带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引用中考真题,拓宽学生有效提问的深度

中考真题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起着方向标的作用。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引用中考真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整体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使用了2013年苏州中考的第28题分析说明题。

材料:最近,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我们中学生正处在爱做“梦”的年龄,富有朝气,富有梦想,渴望成才。某校九年级开展了一次“放飞梦想 立志成才”的主题班队活动,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

笔者要求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三个问题,并且笔者对学生的“提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问题要简单明了,角度清晰,涉及书本的重要知识点;其次,问题要与自身的实际水平相适应,通俗易懂;最后,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看到材料后似懂非懂,都提不出问题来。笔者又重复了一下提问的要求,并讲了常用的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笔者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思想的闸门打开了。有些学生提出:“从理想的内容看,中国梦属于哪一理想?”“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怎样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这一理想的有机结合?”虽然他们提出的问题显得有些稚嫩,但笔者对提出了问题的学生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笔者把2013年中考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出自己提的问题和中考考题之间的差别。2013年苏州中考的第28题分析说明题的提问:(2)请你运用九年级“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的有关知识,就中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想拟写一份发言提纲。(注意:至少写出三个要点,多写不扣分)接着,笔者给学生分析了这个中考卷的问题,这道题表面上是发言提纲,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中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想”,从怎么做即践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要从青少年怎么做的角度回答,问法清晰。学生在亲身经历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中考考题之间的比较、分析、寻找差距的过程后,对中考考题的印象更加深刻,自己思维的宽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自身的实际提问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学生在体验、探究、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主动学习、有效提问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分析“老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这个问题时说得好:“这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是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仅考试成绩好吗?不是,21世纪的教育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问、勇于创新,也就是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此,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激发,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中考笔者材料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可爱的小瓢虫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