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反思《范进中举》中感受科第文化魅力

2014-10-21 16:45莫业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吴敬梓科举制度范进

莫业武

节选自小说《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常常被人们拿来讽刺嘲笑的对象和作为批判否定科举制度的证据。其实不然。我们如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极力倡导的理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去阅读反思此文,就会惊喜发现此文背后蕴含着丰厚博大、充满魅力的科第文化,会颠覆对范进的看法,会改变对科举的认识,会带给我们多元化的阅读效果。

一、我的科考我做主

众所周知,范进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更不是星二代,无亲爹、干爹可拼,乃是一介不折不扣的无一实用之技的草根书生,家境世代贫寒,社会背景平常,全家终年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累得气喘吁吁,活得朝不保夕,过得猥琐自卑低微,根本无钱铺路升迁做官,从来无人赏识提携为宦,遭尽他人白眼,就连操刀卖猪肉的岳父对他也横挑鼻子竖挑眼睛,更遑论街坊邻居及当地土豪绅士县太爷。

面对贫穷落后的命运,卑微的社会地位,吃了上顿没下餐的苦日子,范进非但没有随波逐流,破罐破摔,得过且过,反而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相信“男儿当自强”,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下决心走国家公务员考试之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青灯黄卷,埋头苦读累读,不怕他人冷嘲热讽,不畏别人说三道四,不惧世俗眼光,一次次走向考场,一次次名落孙山,一次次用勤能补拙、大器晚成的古训鼓励自己,一次次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激励自己,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朝着既定的科考目标踉踉跄跄前行,在国考路上案牍劳形,皓首穷经,头悬梁锥刺股,用无悔的青春、辛勤的汗水、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倾情演绎了一曲穿越千年的“我的科考我做主”之歌,炼成了百折不挠后人皆知的考神,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祖坟冒烟,金榜题名,推翻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论,圆了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中国梦——考取了举人(广东省第七名),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在职能部门担任要职,管理百姓和治理地方,改变了穷困潦倒的生活,破茧成蝶,让人刮目相看。

从草根范进完成人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蜕变角度看,他对自己的个人追求目标、自我价值及向往的生活定位非常准确,他所经历的炼狱般的考试情结无可厚非,值得大书特书,他是典型的古代版的考试达人与考试明星,与当今仍在校磨刀霍霍冲刺高考的高四、高五莘莘学子及在不惑之年才考进高等学府的孜孜求学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堪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光辉典范,有值得后人借鉴学习之处。

二、科第文化耀华夏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在这条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历代不同的中央政府都把科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足见科考有着可取积极的一面,有值得后人挖掘的选拔考试内涵。

首先,科考制度门槛低,除了“娼、伶(戏子)、隶、皂(衙役)、罪人弟子”不许报考外,其他人不分阶层,不论贫富,不限年龄,不问出身,不需阅历,只要学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行政官吏感兴趣,均可报名参加考试,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择优录用,用人透明,为范进这类寒门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露脸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历代世卿世禄、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等选拔人才制度的束缚与局限,能为中央政府发现、网罗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管理人才,利国益民。

其次,科考制度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反思,在继承与发展中可操作性强,靶向性明确,有自己一套系统具体的操作模式,严格通过“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步骤挑选社会管理人才,能最大化考察考生的智商、情商;操作过程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可谓百里挑一,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耀眼的金子。经过千年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科考已形成了中国独特先进的考试文化——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我国现阶段无论是招收公务员还是招考特岗教师,报考简章都明文规定报名人数要达到既定比例才能开考,面试人数要达到既定比例才能进行面试,否则取消或减少该岗位招收招考计划。这些科学合理的做法都有科举留下来的影子。

再者,由于科举制度面向所有学子招生(对草根学子来说尤其重要),使得各级政府、当地绅士、地主、土豪、大富人家、有识之士都纷纷筹资设立不同等级的办学机构,如同文馆、书院、私塾等(尤其是私塾遍布中国各地),大肆兴学,有教无类,广招学生,期望年青一代牢记:“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跻身上层社会,光宗耀祖,荣归故里。这对提高当时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对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事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著名罗志田学者在《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一文中对科举制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流动之中。1905年建立的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一语中的,见解独特,非常中肯。

第四,中国的科举制度历经千年而不衰,生命力旺盛,对世界文化贡献极大,走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先后被邻邦日本、韩国、越南效仿推行。欧洲传教士还长篇累牍介绍科考的公平、公正,备受英国和法国推崇青睐。英国在吸纳科举的精华的基础上,出台了文官制度,纷纷被欧美各国借鉴学习。有专家学者把科举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笔者看来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三、科举选才独树一帜

受定势思维和先入为主的影响,人们往往一提到科举,很多人就会以范进为反面教材,声泪俱下控诉科举扭曲读书人灵魂,一一罗列科举制度带来的种种不是,总认为科举戕害读书人,败坏社会风气,弊大于利,早该取缔。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肤浅,有失偏颇,并不公允,缘于大众读者没有深入全面了解科举制度,没有真正透过科举表面看到其利大于弊的另一面。有资料显示,在清朝114名状元中,2人因受贿处罚,其余112人为官清廉刚正。这98%的清官恰好证明了通过科举制度途径选拔出来的官吏是国之栋梁,社会精英,官吏楷模,从侧面有力证明了科举制度是经得起时空考验的。

正因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素质好、官德口碑佳,让我们欣喜看到了一批批科举出身,光耀华夏星空的出类拔萃人才,如民族英雄文天祥、林则徐,著名文学家白居易、苏轼,著名政治家包拯、张居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等。这些热衷科举的人中豪杰,社会精英,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大众,造福社会,业绩显赫,深受百姓好评,他们为大唐盛世的延续、两宋繁华的出现、元明两代的强盛、大清王朝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科举的杰出代表,他们彰显了科第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无穷魅力。

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长期受科第文化辐射影响,崇文尚学,戮力办学,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书院及私塾遍布村寨,师勤生勉,人才辈出,贤杰不尽。因此,当地民众文化水平较高,累计有133名科举进士,其中该县秀水村出状元1人,进士26人。这些先贤才俊在全国各地为官清廉,尽责履职,体恤民情,鞠躬尽瘁,受民爱戴,成为了科举的幸运儿,是科举的典型榜样。这显示出了科第文化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巨大作用。

四、家声科第乳燕飞

吴敬梓撰写范进中举故事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告诉后人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位杰出的伟大的小说家的初衷及出发点是好,但是他忘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历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操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使之日趋完善,更加合理科学。我这样说,还因为吴敬梓家人及其本人也都是科第出身,地方世族,书香门第,在当地很有名望。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缙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生父吴雯延入丛霄道院读书,嗣父吴霖起拔贡,吴敬梓是秀才出身。面对如此显赫名门望族,面对科第文化带来的物质富足及精神荣耀,吴敬梓是心花怒放的,他欣然挥毫写下的“家声科第乳燕飞”就是力证,流露出了他对科第文化的由衷赞美,表达了他对科第文化的一往情深。

在“家声科第乳燕飞”的召唤下,吴敬梓曾数次高高兴兴跑到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北岸江南贡院参加举人考试。吴敬梓举人科考屡次失败,详情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与他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的坎坷多舛命运影响考试正常发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亦或许与他对八股文欠火候有关……与吴敬梓一样也极其热爱科考的还有蜚声大清文坛的蒲松龄。蒲松龄考上童生资格后,亦曾多次参加乡试,希望在科考旅途中愈走愈远。我想,如果吴蒲二人顺利考上进士、状元的话,那么他们笔下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汩汩流淌的将会是对科第文化的赞美、向往和追求。

为了实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们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发散思维,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高效阅读效果,才能从另一面欣赏科第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吴敬梓科举制度范进
范进中彩
吴敬梓“休说功名”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单宝塔诗
《范进中举》缩写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范进减肥
吴敬梓“暖足”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