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2014-10-21 16:43林庆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记日记习惯作文

林庆妹

作文素材有个积累问题,一旦养成了习惯便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大问题。

在还没有引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之前,每到布置作文,学生总是抓耳挠腮,不知有什么东西可写,往往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更何况,无“米”之下的“巧”也只不过是空有一身杀龙技能而没用武之地罢了。如何让学生常备“米”,做“巧妇”,说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要使学生“常备”,就存在一个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问题。在多年的中学教学语文实践中,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的习惯,通过一系列的养成训练,学生写作文之“米”得到常备,在他们尝到写作的成功快乐的同时也无意中当上了“巧妇”。虽然习惯的养成需要费上不少时日,但解决了学生语文科学习上的“拦路虎”,教给他们一项能够表达、善于表达且有成效的表达的能力,是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快乐与幸福的事。

在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的道路上,我的几点做法或许能够给予个别一线语文教师一点粗浅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从平时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作文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千人一面。如写好人好事的,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不是帮助五保户大扫除,就是在公共汽车让座;不是帮老大爷推车,就是为班级修课桌椅。刻画人物肖像的,不是写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是高高的鼻梁,中等身材。体现同学间的友谊,不是写为了一件小事吵架,之后其中一位搬家赔“礼”而和好了;就是写考试拒绝为作弊提供“协助”,晓之以理后又和好了。写最爱我的人,不是写我生病背我上医院,陪我挂点滴整夜不睡;就是冒雨为我送伞,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或是因为老师的提示或是学生的“口口相传”使学生形成了写作“定势”,或是学生脑袋空空,没有可写的素材。要让学生留心可供写作的素材,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是许多老师百试不爽且能够获得成效的办法。不过,进入初中,学生对记日记有排斥心理,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单调、乏味。为安全着想,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于是上课、下课、作业,周而复始,身边几乎无大事或是有意义的事发生。考虑到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要有一个过程,且质量的提升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我制订了训练预案,即初写时,基本是单纯的记事,渐渐熟练后就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得生动,让看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进一步则要求学生对所见之事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看法。这其中,我引导优秀的学生在日记中将自己的情感渗入其中以唤起大家的共鸣。对基础较弱学生,他们可写景,写心情,写一天中做了什么事,心情怎样,或者写一个家庭小插曲,甚至于写读到的一些小笑话等,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能看得明白就好了。每个星期,我都会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给每一个人机会。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基础弱的学生跟上来了,原本仅能写三百来字的也增加到六七百字了,作文中的素材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班级作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并且写日记也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培养学生找联想的习惯,模仿中积累生活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自己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在众多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中,仿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仿写,即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的语言。这种方法古已有之,王勃不正是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而成就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吗?模仿中,联想是最重要的方法,我就是要学生在现成的句段中唤起生活的联想,寻找生活的“同味素”。自然,仿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便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了如仿标题、仿词语、仿句子、仿段章等阶段性训练目标,以此来唤起生活的联想,积累熟视无睹的生活素材。如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要求学生进行写景式仿写,学生在有仿写对象的基础上,不再为生活的丰富而变得无所适从,反而为“写景”这一似乎有局限的仿写范围来了兴趣,因为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如公园、山丘、水潭等等这些大自然之景都是他们日常所见,仿写唤起了他们对这些景物的联想。结果,学生的仿写获得了成功。有学生写道:“……不必说姹紫嫣红的花朵,不必说柳色青青的枝条,也不必说野兔追逐的青草地,单说这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就令人神往……”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翻过栅栏、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生动形象,令人感动,我便让学生回忆父母是怎样关心呵护自己的,然后进行仿写,学生也写得很顺利,有学生写道:“……我站在厨房门口,深情地看着妈妈。她正用力地擦着熬药的锅,然后用水冲洗,一遍又一遍。我知道,妈妈是要为我熬药。妈妈没有看见我,只管自己忙碌着。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的泪涌出来了……上学期,农忙时节,我不幸被车撞伤了脚。爸爸对妈妈说:‘我带慧儿去医院。你留在家吧?可是妈妈还是去医院了。在我治伤痛得又哭又喊时,她在一旁偷偷地掉泪。治了半个月,我的脚仍没好,爸爸说:‘跑都跑够了,不医了!妈妈没说话,仍带我去医院。她怕耽误我的学习,我治疗完之后,她又把我送到学校,并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我答应了,可妈妈仍有些不放心,不管多忙,都到学校看我。问我吃药没有,生活有什么麻烦。星期五下午放归宿假,妈妈早早赶到校门口接我,怕我承受不了无法走动的痛苦……”类似这样成功的仿写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通过仿写,学生以联想唤起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达到了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随手摘的习惯,常翻阅积累生活素材

每个星期我都会布置一道作业:读名著,并写读书笔记。给学生定的要求是:一周读三四个章节,概述所读到的有体现记叙文六个基本要素的人物事件3个,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随感。若是无法完成随感,就选择摘抄,摘抄的文字应不少于600字。我对学生读课外名著的主张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十分重视在阅读文章上写批语的毛泽东说过:“读书要好好生生想一想,对的才相信,不对的就摒弃它,毫不可惜。”在学生完成阅读写出读书笔记或摘抄之后,我会腾出固定时间面批,并在固定时间推荐学生展示并与大家分享。若是有订阅报纸或杂志的,我鼓励学生把看过的报刊随手剪下来,分类贴在一个大本子上。这件事不做统一要求,也不当作任务。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做成剪报,让本组同学评比推荐出来,同时参加全班PK。这一办法很有实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到他们进行作文时,调用自己积累的材料就方便多了。同时,整理归类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清思路、再加工的过程,如学生们分出了反腐倡廉类,有诸葛亮的《诫子书》,晏婴的拒腐倡廉的小故事;有奋斗类的,马克思写《资本论》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爱迪生一生一千七百多种发明,仅试验电灯灯丝就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还有的学生将事例与心得结合起来,为写作议论文做准备,如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无数次试验的事例,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观点,或是论证迎难而上的观点。又如,将《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作为反面事例,用以反证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材料不时被学生翻阅,素材的积累不仅形成了习惯,自学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查资料的习惯,按要求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常遇到这种现象,一布置写作文,有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翻阅优秀作文汇编,也有相当一部分到网上查同题作文,以资借鉴。遇到这类问题,我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何况也禁不了。我通常是借“势”而为,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只要有可能,有需要,有条件,我会结合学习的单元课文内容,列出查阅的资料目录,有些目录的提供权交给学生。鲁迅的《阿Q正传》写到了辛亥革命,我就让学生查阅与这一主题有关的资料;郁达夫《故都的秋》呈现了北国都城的景,我便要学生查阅其他作者对北国都城秋景的不同印象,以便作个比较区别;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便要学生扩大同类型题材的阅读面,请他们找来了李广田的《乡愁》、舒兰的《乡色酒》、席慕蓉的《乡愁》以及彭邦桢的《月之故乡》等,让他们对同一题材不同情感的融入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查阅资料积累生活素材时,我尤其重视让学生积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节日类的居多,如春节的来历,挂红灯笼的传说,吃饺子的习俗,放鞭炮的典故。如围绕重阳节,学生们收集来了与这一节日相关的许多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甚至于菊花、茱萸等时令性花草与节日的关系也加入了进来,大大丰富了学生作文的素材。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习惯养成了,“米”丰足了,“巧妇”也自然而然练成了。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记日记习惯作文
习惯
上课好习惯
编辑精选APP
坚持记日记好处多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好习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