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燕
给学生一个深度发挥的舞台,让他们创造一片天空。这是我在小说与戏剧教学中的深刻体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小说与戏剧的兴趣,让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并能走进这扇艺术之门,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中我强调用兴趣激发能力,让讲台成为舞台。
一、让兴趣与能力并行
我们回顾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单元。其中不少篇章,它们不仅具备文本,更有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有相应的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表现的“读本”,而《雷雨》、《茶馆》等更是有着生动的舞台表演。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我们便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纠正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水过鸭背”式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积极的探讨与评论中,不断地深入语言文字的意蕴,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其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此时大家的热情并不高,只是常规式的分析。可是当我们一起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应片断时,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一种强烈的评论欲望在课堂中充斥着。当看到林黛玉出场时,学生们开始用书中的描绘与之进行对比,有的学生认为演员选得好,尤其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在演员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也有学生认为这个“林黛玉”并不好,虽然长得漂亮,但是太弱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总是多愁善感,不够开朗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林黛玉了。而当王熙凤出场时,大家在嬉笑的同时也在体会着这个人物的特点。对她夸张的“忽笑忽哭”,大家也在批评她的假惺惺的同时认识到人物的虚伪……学生们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剧中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地解读了小说中的语言。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小说中的语言、情感、人物等问题并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给学生讲明白的,可是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并且在他们有了一种角色意识之后,很多问题都变得简化了,学生们在一种激烈自主的氛围中增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让讲台成为舞台
在前面对比教学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当起编剧和导演,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并且分小组排演。比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为了把剧本改好,小组内进行了任务分配。找背景资料、不断地琢磨人物的性格特征、编写人物台词,大家都做得尽心尽力。虽然对外国文学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学生们学会了先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在改剧本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在悄悄地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找感觉,很是像模像样。几乎所有的过程学生们都是独立完成的,我在其中只是偶尔充当一下他们的“资料库”。在最后的汇演中,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导演了,开始评论各组的表演:A组的别里科夫太重感情,不符合课文中的别里科夫的性格,他应该是很死板的人;B组的华连卡不能够太顺从,课本表现的是一个开朗,开放的人……在大家进行各种评论后,我们把优秀课本剧评选出来,我也对大家的表演作出中肯的评价。
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的演出已经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可以说,这种让讲台成为舞台的方式带领着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去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学会了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还培养和提高了多种能力。
三、让学生走进艺术
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时,将剧本中优美的句子熟记在心,还可以深入体会到句子的语境,进而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能提高审美能力。譬如,演《守财奴》时,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演《〈宽容〉序言》时,激发了学生对扼杀新思想的守旧者的愤怒,对勇于创新、大胆怀疑的先驱者的敬仰;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罗密欧那富有诗味的语言,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他对朱丽叶的那份炽热感情,看到了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积极的解读与参与,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在审美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这是普通教学方式不易达到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后,我体会到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中的小说文本和戏剧文本,更应该让学生在参与中去审视它们、解读它们。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用兴趣激发能力,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语文艺术天地。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