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学英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
一、 重整合,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
补充大量课外阅读,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时代气息,在继承优秀文化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弘扬优秀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好几篇,在教《化石吟》时,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有关化石的故事。先选读教学用书上的《猛犸象的故事》中描写猛犸象化石的“坐姿”一节。读文前我先让学生推测猛犸象的死因,然后我再读出科学家的推测,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又读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天下之奇》一书中的故事。书中描述了世界罕见的天然化石宝库——美国洛杉矶市汉柯克化石公园,其中6000多件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所记录的1.5万年以前发生在这沥青湖上的一幕幕惨剧。学生被神秘惊险的故事吸引,惊叹不已,对我手中的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二天我便看见有学生去书店买了此书回来阅读。我感到格外欣喜,要知道那可是一本质量很高的科普读物,且文笔优美,故事性强。
通过神奇的化石故事,学生由不知道化石为何物,有什么作用,到一下子明白了化石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月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时,我给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让学生查找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安排“科学寻访”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在这一主题下,又按层次分成小的研究专题,如化石奇闻、奇妙的大自然、宇宙探索等……根据这些小的专题,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法、查找影像资料、自行设计回报成果……学生在活动中不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的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词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起来叫人赞叹不已。但学生对于词中的“争渡”、“争渡”并不完全理解,发生争议,经过争论,学生获得共识:天色朦胧,阴影迭现,夕阳的光与影和谐统一,覆盖四野,作者的游船不知怎么划出去,于是四处乱划,惊动了在池塘里休息的鸥鹭。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质疑,没有争议,没有体验,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了。对于作品描写的“我”晚归,渡船为什么会误入荷花丛中?难道船夫不识归路吗?或者词人自划船出游?学生也有争议。作品没有具体说明,于是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和朋友是自划船出游,没有船夫撑船,因此才会晚归不识路而误入荷花丛中,以至于后来“争渡、争渡”,惊起了一滩鸥鹭。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作者是在追叙一次夏天郊游的欢乐情景,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四、语感是学生“入境”的内容
有语感才能披文,披文才能“入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进入意境呢?方法多种多样,不外乎反复诵读,深入体味,或者结合语境,仔细辨识,同时注重联系,置身其中。
比如《唐雎不辱使命》,文章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危难的紧要关头出使秦国,与骄横狂暴又阴险狡诈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完成使命的过程,显示了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文中当秦王在会见唐雎时,一面严厉质问:“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又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透露自己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君的意思。唐雎不为威胁所屈服,坚决给予回驳:“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表明维护国土的坚定立场。当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相威胁时,唐雎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其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待到最后说出:“若士之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好“长跪而谢之”了。我们教学时就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反复朗读,透过“秦王长跪而谢”体察唐雎护国的坚定决心,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一个具有语感的人读了文中的对话,怎能不感受到其中的真切情意,怎能不对唐雎高度爱国情怀感到敬佩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本所描写的特定环境之中,指导学生去体会、去想象、去领悟,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