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庭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而现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了,可是现实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课堂依然沉闷,毫无生气,甚至还有满堂灌的现象,将教师的理解当作学生的理解,将教师的好教当作教学的第一选择,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课堂更高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创造出更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本人就“生本语文教学方法”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前置研究,打开沉闷课堂的闸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不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布置前置研究的内容,没有前置研究的课堂是非常遭糕的课堂。可以说没有课堂的前置研究就没有活跃的课堂,也就无所谓高效率的课堂。教师上课不仅要自己备课,钻研教材,备好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备好学生,即布置好学生的前置研究,若是盲目和毫无准备地去施教,其教学的后果可想而知。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的前置研究不但要设定目标,而且还要设得巧,设得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课堂前置研究如下:请同学们预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并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生活了你,/不要,不要!/忧郁的,/相信吧, 。/心儿。/现在。/一切,/一切,/而,/就会。
在课堂的开场白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课堂前置研究,请问,谁能模仿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短诗?”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争先恐后,齐刷刷都举起手等待老师的提问。于是就有了:
学生A: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不要绝望,不要悲伤!/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幸福的日子将要来临。/心儿永远跟随着你。/现在虽然是忧郁。/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你最怀恋的日子。
学生B:假如生活抛弃了你,/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忧郁的日子里需要探索,/相信吧,你新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忘掉一切忧郁/一切将会重新开始,/一切迎着朝阳出发,/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学生C:假如生活伤害了你,/不要心伤,不要懦弱!/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坚强;/相信吧,难过的日子将会过去。/心儿永远憧憬着美好;/现在却常是悲伤。/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可以熬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人生中的磨炼。
学生D:假如生活遗忘了你,/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忧郁的心情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很快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现在却非常难过,/一切都是幻觉;/一切将会忘记,/而忘记了的, /就会是永恒的回忆。
学生E:假如生活丢失了你/不要气馁,不要难过/忧郁的日子需要冷静/相信吧,幸福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都会向着太阳,向着梦想/现在却是悲哀/一切都将会过去/一切都将会消失/而那就会成为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就会是幸福。
学生F:假如生活隐瞒了你/不要着急,不要追问!/忧郁的日子里需要追寻;/相信吧,真理就会出现。/心儿需要真理;/现在却蒙在鼓里。/一切都是平凡的日子,/一切都是不实的真理;/而那隐瞒了的真理,/就会埋葬在懒惰里。
这样的场景确实让我感到吃惊,学生能有这样好的作品呈现,教师是何等的欣慰,何愁学生对此诗的理解。但细细想一想,却也是意料中,因为我在课堂前置研究这一环节不仅有目的地去安排,而且给学生设置了易于学习的门槛,正是因为这道门坎难度低,便于学生操作的前置研究,才使得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得以发挥。通过前置研究,学生用联想和想象将普希金的原诗模仿成了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结晶的再创造,完成了自己的新诗创作。从以上诗作看出,其中不乏意境优美、意蕴深刻、主题鲜明的好诗。俗话说,想象力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力随时存在,关键是教师如何能激发其应有的潜能,使得其发挥出来。学生的想象有时是通向成功的翅膀,是挖掘学生人文素养积淀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触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其沉睡的记忆,激活其想象力,这样方能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前置研究是学生储备知识的阶段,是学生自我内化的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拥有一片蓝天。给予学生前置研究,我们的课堂一定更活跃。
二、以学定教,碰出智慧的火花
我上《大道之行也》一文,此文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并蕴含远大理想,思来想去,若此课让我满堂灌固然好教,可是学生会一无所获,那样教还不如放开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我想出一个“以学定教”的好点子——这节让同学们自己找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并说明为什么?请同学们用十分钟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向大家汇报。十分钟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大家汇报,课堂实录如下:
学生A:我认为“矜”、“寡”、“孤”、“独”四个字的理解很重要。
老师:为什么?
学生A:因为只有理解了这四个字,我们才会去尊重长辈和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才是中学生的“大道”。
老师:很好,学以致用了。
学生B:我认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亲”和两个“子”的意思不相同,这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用法。
老师:请你把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B:第一个“亲”是意动用法,第二个“亲”是作名词使用;第一个“子”是作动词使用,第二个“子”是作名词使用。
学生C:我找到的重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句话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大道”的?
老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齐答:从政治建设、管理者的选拔、社会人员的关系三方面来阐明。
学生D:我找到的重点是,《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老师:好呀,学会用比较法学习了,大家说说看。
学生们齐说:《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看出老人和孩子过着幸福生活,而“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同样是过着幸福生活,这是相同的。
……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这节课大家都说了很多重点,大家把它串联起来,也就是老师这节课教给大家的重点。
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含着方方面面,可是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学生只能选择需要掌握的部分来学习。与其采用硬“灌”的办法,还不如将学生引出来“溜溜”,看看他们能发现什么。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都习惯于教师抓重点,教师分析难点,教师解释疑点,学生做笔记,被老师牵着走,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恰恰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抹杀了学生解决难点、疑点,以及探究的能力。
大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的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只要给学生一种方法引导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就能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脱去束缚,你会发现个个是天才,个个都能找到重点,个个都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收获。
三、先学后教,架起情感的桥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阅读的理解主要看学生是否深入文本里。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斑羚的资料,然后请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的情感,如“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从容地走向死亡”。从这里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同情,读出了斑羚群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读出了斑羚勇于牺牲的精神。进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样,最后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人类的残忍,从而发出拯救动物的呼声,提出保护生态平衡的做法,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先学习,教师再施教,这样的教法正是抓住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使得学生更易于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品读自然兴致勃勃、心领神会、意犹未尽,教师的教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新的方法引导,尝试着放开你的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自己去闯一闯,一定能铺就一条布满鲜花的大道。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