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

2014-10-20 04:48王艳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质数情境探究

王艳

摘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数学灵魂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你的判断对吗》时,设计了如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实验

1.如图,从一只透明空玻璃杯的侧面能看到杯子下面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试一试,你看到了硬币吗?

2.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笔直的筷子,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观察、交流,说说有什么感想?

(设计说明:学生亲身经历这两个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到生活中有时会产生错觉;事实上,在数学中有时也会产生错觉)

(二)观察猜想

1.如图,下面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

2.图中有曲线吗?请在右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与左图是否一样?

(设计目的:观察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但是仅凭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操作实践

如图(1)是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

1.合作交流: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2.学生讨论:怎样说明不能构成长方形?

3.教师讲解

(设计说明:本活动应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共同研究,判断能否完成这样的拼图,进一步感受到仅凭猜想、操作是不够的,强调我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说理。)

(四)推测归纳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n=1,n2-n+17=17是质数;n=2,n2-n+17=19是质数;n=3,n2-n+17=23是质数;n=4,n2-n+17=29是质数;n=5,n2-n+17=37是质数;n=6,n2-n+17=47是质数。于是,归纳:对于任何整数n,n2-n+17=17是质数。

议一议: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你怎样验证?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责编 张景贤)

摘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数学灵魂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你的判断对吗》时,设计了如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实验

1.如图,从一只透明空玻璃杯的侧面能看到杯子下面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试一试,你看到了硬币吗?

2.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笔直的筷子,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观察、交流,说说有什么感想?

(设计说明:学生亲身经历这两个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到生活中有时会产生错觉;事实上,在数学中有时也会产生错觉)

(二)观察猜想

1.如图,下面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

2.图中有曲线吗?请在右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与左图是否一样?

(设计目的:观察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但是仅凭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操作实践

如图(1)是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

1.合作交流: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2.学生讨论:怎样说明不能构成长方形?

3.教师讲解

(设计说明:本活动应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共同研究,判断能否完成这样的拼图,进一步感受到仅凭猜想、操作是不够的,强调我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说理。)

(四)推测归纳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n=1,n2-n+17=17是质数;n=2,n2-n+17=19是质数;n=3,n2-n+17=23是质数;n=4,n2-n+17=29是质数;n=5,n2-n+17=37是质数;n=6,n2-n+17=47是质数。于是,归纳:对于任何整数n,n2-n+17=17是质数。

议一议: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你怎样验证?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责编 张景贤)

摘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究 数学灵魂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你的判断对吗》时,设计了如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实验

1.如图,从一只透明空玻璃杯的侧面能看到杯子下面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试一试,你看到了硬币吗?

2.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笔直的筷子,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观察、交流,说说有什么感想?

(设计说明:学生亲身经历这两个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到生活中有时会产生错觉;事实上,在数学中有时也会产生错觉)

(二)观察猜想

1.如图,下面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

2.图中有曲线吗?请在右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与左图是否一样?

(设计目的:观察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但是仅凭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操作实践

如图(1)是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

1.合作交流: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2.学生讨论:怎样说明不能构成长方形?

3.教师讲解

(设计说明:本活动应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共同研究,判断能否完成这样的拼图,进一步感受到仅凭猜想、操作是不够的,强调我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说理。)

(四)推测归纳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n=1,n2-n+17=17是质数;n=2,n2-n+17=19是质数;n=3,n2-n+17=23是质数;n=4,n2-n+17=29是质数;n=5,n2-n+17=37是质数;n=6,n2-n+17=47是质数。于是,归纳:对于任何整数n,n2-n+17=17是质数。

议一议: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你怎样验证?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质数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奇妙的质数约定
怎么教让质数学习更有趣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巧记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