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4-10-20 03:44张玉香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平均数

张玉香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合理的素材,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几年来,我根据学生特点,通过激趣、设疑、教法、引思、融情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从趣入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乐学、求知欲是学好知识的第一前提。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要使学生爱好学习,乐于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我结合教材,努力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趣味中乐学。

(一)直观手段激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形象有趣、直观易懂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学“元、角、分”这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出示了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储蓄罐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今天我们来和人民币交朋友,谁愿意?一句短短的问话,正好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学生一听都纷纷举手,要求参加到自主学习的队伍之中。

(二)谜语故事激趣

新奇的东西对低年级的学生更有吸引力,教师通过讲故事,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认识数字“8”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故事情节感动了每个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从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解决问题而告终的。疑、思、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多问不完的为什么,设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疑问,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启发、诱导、破解疑问,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在设疑解疑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说说加法、减法或乘法运算中有些什么特点?再猜一猜在除法运算中可能会有哪些特性存在呢?

被除数变大,除数不变,商会?

被除数变小,除数不变,商会?

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小,商会?

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会?

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验证、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除了这些被除数和除数其中一个变化,另一个不变,商也变了的情况,那么,在除法运算中,还有没有新的情况呢?让学生大胆思考,自己探索。

……

这样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自己先猜一猜在除法运算中会有什么特性,然后经过独立验证,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说明,学生确实有能力去自主探究,而且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很多。正因为采取了探究性的学习,才使学生感受到、体验到“商不变的性质”只是除法运算中的一个特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疑问之花”在数学课堂处处开放,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位置。

三、从法入手,扶助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解决疑问,而且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自主思考所列出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就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如我在教“求平均数”这一节时:“用4个学生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正当我按设计的教案引导学生探讨怎样求时,有个学生说:“老师,不用这么麻烦地求,我一猜就知道答案是4厘米。”我很惊诧:“你是怎么求的?”该生答:“这道题有6、5、3、2这四个数,就是没有4,而4又是中间的一个数,4肯定是它们的平均数。”我又问:“你又是怎么知道中间数是平均数呢?”生答:“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比赛,评委打分时都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间的分再算成平均分,如果3位评委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那么中间的就是平均分。”我和学生为他的想法鼓掌。这时我没有按预先设计的思路教学,而是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几个数中,有一个数的大小处在它们中间的就是它们的平均数。”学生讨论积极,热情高,最后得出:几个连续数中(奇数个数),处于中间大的那个数是它们的平均数。并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用割补法),最后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人。

四、从思入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想问题,肯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推动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1.让学生先用纸条做一个长方形纸框。2.问做这个纸框要用几根多长的纸条。3.“想”相对的两根纸条长短怎样?4.所有纸条的长度总和怎样计算?5.计算纸条长度总和有几种方法?6.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这一系列问题,迫使学生生活在“思”的海洋中,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借助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五、从情入手,达到学生自主学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信息的交流,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重视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情为桥梁,学生望师可亲,学生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这门课,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激趣、设疑、教法、引思、融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认真研究,加以运用,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朝前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自主构筑“新”课堂,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充满着迷人的美丽和快乐。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余数比除数小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