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学习渠道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014-10-20 03:39张海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读书活动

张海梅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形成终身学习必需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改革更应注重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渠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从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开放渠道 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里强调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实践。教育具有双重价值,即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保证人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个人发展,帮助个人实现生活理想、生活追求。只有实现了教育的个人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说,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动力来源,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从课本中学,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同样,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建立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阔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探索开展小学“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

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与社会生活结合就是充分利用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环境形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配合社会开展“公民道德纲要建设”的活动,让学生在寻找、采访社会有关“美德”的人和事,并针对这些人和事,撰写有关“美德在身边”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分小分队开展“寻找真美,发现真美”的假日活动,活动后在班队课中交流“什么是美”。活动后与活动前,学生面对“美”的理解截然不同。××同学根据一系列活动撰写的《品德美才是真美》参加县“美德在身边”征文比赛获一等奖。把语文学习实践融进社会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语文的“文道”结合两不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与家庭教育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可传统的教育却互相封闭。为了促进了解,促进沟通,我们提出学生在校读好三十本必读书,在家读书好三十本选读书。这些选读书目根据《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的书目确定选择。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格林童话》《小学生读读背背手册》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及相关的习作技巧,并要求学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一学年来,许多学生读书卡片做了百八十张。在寒暑假期,请家长辅导,把读书卡片分门别类编写小报,并设计报头、报花等,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在《星星园》《石头记》《读书乐》《成长”相片》等等。这一系列的家庭读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整合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研究专家白月桥教授说:“就课程教材改革而言,实践性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矛盾焦点,它就是克服传统课程体系弊端的根本方法,又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渔场”“海阔凭鱼跃”,让学生反复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语文”能力。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读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爱读书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我们一起读书吧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读书为了什么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