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具体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重要的筹码,所以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和以前相比,数学课堂也发生着一些巨大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与此同时课堂也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尽情发挥的舞台,这一切都印证了一点,即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文明史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理想不断实现更高的价值和不断自我完善的一部活动史,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敢于解放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培养下大胆创新,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收获,这些出人意料就是创新的萌芽,我们的课堂上这些学生的奇思妙想有时候看似幼稚,或许就是未来的爱迪生和瓦特,因此要正视学生的创举,为他们的创新精神鼓舞喝彩。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与大家同学共勉。
一、立足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弊端的影响,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数学就是背公式记定理,然后就是题海战术,通过不厌其烦的训练之后就能熟能生巧,形成自己的内功,最后就是考试,一切分数说了算。用这几句话来形容数学教学并不夸张,可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学生最初还能跟上,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枯燥和乏味,枯燥的训练,冰冷的考试没有带给学生丝毫的喜悦,反而连自己一开始仅存的学习兴趣也消失殆尽了。
每况愈下的背后的确折射出一定的问题,新教材做了相应的改变和修订,教材在编排上融入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取材于身边的数学,立足于经典的熟悉的事例,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和生活不再像穿衣戴帽一样油水分离,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津津有味,一反过去窘态,由原来的厌烦变得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要经常鼓励,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呵护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就会慢慢地对教师产生接纳感,并爱上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看成一种折磨。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越鼓励,学生越爱学、收获的成功就会越多,就会更加投入,学习的苦就会转化成成功的乐。
比如在数学教材中实践探索栏目中就有很好的素材供学习,如储蓄问题、打折销售等就是很好的载体,学生们专心致志地收集信息,积极讨论,然后合作攻关,最后拿出了惊人的结果,学生把眼光由课堂转向生活,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自己的投入比教师辛苦说教效果好许多,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收获的是喜悦,教学效果明显有了大幅提升。
有些课堂忽略了这个关键所在,整个课堂是一个尺度,如果目标定得太高,那么只有优等学生能够达到目标,甚至这些优等生也感到力不从心,至于中等学生和差等学生就更是可悲了,不能实现笑口常开,没有小手常举,也没有了笑容常在,他们只是绷着脸,十分吃力地跟随大家去学习,有的能弄个一知半解,有的干脆是一头雾水。长此以往,不仅学不到知识,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整个班级分类对待,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做到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还要让差等生爱吃。
二、尊重差异性,人人都进步
山中鸟多不同音,水中鱼多不同性,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终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课标中明确规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最终都能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学生在求学的征程上,不可能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搞好应有的、必要的数学教育,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学生之间由于基础的不同和技能能力方面的差异,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立足实际,既要让优等生吃不了兜着走,还要令学困生吃得香不想走,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以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小鸟都歌唱,每一块金子都发光,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将学习水平发挥到最佳,从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创造能力也节节提升。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创造提供情感基础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一个双边活动,而学习必须以合作愉快为基础,以师生互相信任为底线,还要以情感悦纳为纽带。
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
把师道尊严放下去,来做一位关心学生的平易近人的教师,做一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双重领路人,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悦纳,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就会既敬重教师,又怕教师,敬重达到爱屋及乌,害怕达到上行下达,抓住这点就会让学生刻苦学习并保持永恒的动力。
总之,数学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理解、解释、应用。我们应本着发现现实世界中蕴藏的数与形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服务的目的进行学习数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