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敏
我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汉字音、形、义兼备,丰富多彩,它不仅是我国种族语言极为灿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汉民族宝贵文化的遗产。我们中小学教师要掌握好汉语言文学,宣传汉民族文化,弘扬祖国优良文化传统,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汉语言文字呢?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阅读和朗读的训练。古代就有“吟咏”之说,可见,朗读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熟读、朗读、背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给人美好的享受,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
一、教师要注意教学形象,提高朗读示范水平
首先,教师要注意教学形象,重视示范朗读。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也最喜欢模仿心目中的教师的举止言行,所以学生会对教师朗读时的语气停顿,轻、重音量,速度快慢,处理节奏、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然而,在每次教各篇文章之前,教师应首先阐述本课文的时代背景,主要情节脉络,然后读准文中的每一个生字和重点词、句、段落,继而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行朗读课文,使之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能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加强学生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把课文之中优美的语句读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中回味感受,以求深刻体会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并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举国上下人人都热爱的好总理远离我们去了而感到无比的难过和悲痛。“敬爱的总理您就要离我们远去了……”。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能触景生情,深刻地怀念着人民的好总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总理真挚的感情。
同时,教师要巩固朗读环节训练,就是让学生掌握对文章的喜、怒、哀、乐、轻重快慢的语气进行朗读,掌握基本程序和规则,进行反复朗读练习,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意境来,以提高对文章的领悟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要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反复朗读训练,只有坚持朗读、仿读、背诵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习语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美,诱发他们去联想,发挥学生对外界景物的形象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还编排有诗词教学内容,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朗读诗句,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况。通过朗读课文,诱发学生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和物的形象和景色,进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学生的共鸣,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朗读习惯,对自己将来语文水平的发展进步影响极大,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文章诗词的效果,有利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能更有条理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是用口的发言活动,同时,也包含着思维和感情的活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阅读的训练,做到有效朗读,才能增强课文对学生的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是语言的核心所在,只有言之由衷,才能使人感到声情并茂,受到感染熏陶。俗语说得好:“读者不动情,听者不动容。”教师要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朗读不仅训练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