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

2014-10-20 16:14周丽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生物教师

周丽伟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在整个自然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理应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着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课堂完全由教师操控,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课根本不讲,直接画出重点,让学生背诵,然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巩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既忽视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生物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模式,提出了新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那么,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话。他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强调的是“主体性学习”,即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实现自主发展。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学习被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打破这种模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实现自主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人认为这种转变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鱼、渔、欲。“鱼”代表固有的现成知识,“渔”代表探究知识的各种方法,“欲”代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内在的驱动力。一个只有对学习产生内在驱动力的人,有旺盛求知欲的人才具备赶超社会发展,知识更新的动力。“欲”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尖刻批评,以适当适度赞赏激发学生的愉悦情感,点燃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能显示出友好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学习是多元的,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教学情境也应该是多元的。这样有利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指导驱动下激发每个人头脑中内在的“欲”,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有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谚语;有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有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适时恰当地与所教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诗词谚语激发兴趣

在《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章中讲到环境中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时,笔者借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反应迅速,一致认为是温度的影响。这诗是他们学过的,引此一句即可使学生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印象深刻。

在《遗传变异》一节探讨遗传变异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各个不同”穿插这些谚语俗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则反映出食物链以及营养级的关系,学生学得有趣。“一山不容二虎”是何原因?为什么肉的价格总比蔬菜贵?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继而能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二)自身体验出发激发兴趣

某日上课进班缺两个学生,他们因感冒无法上课,另有几个学生也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病毒性感冒?为什么会传染?我灵机一动把原来准备的课程改为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节。先讲病毒结构再讲侵染过程最后补充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措施。由于涉及自身健康,学生听得认真,不时补充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容和学生关注的自身健康相联系,势必会拨动学生头脑中的“欲”念从内心生成这种“想知道”使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更易理解接受。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时我首先用幻灯展示了一组照片:菜市场上摆放着各式蔬菜,而菜商正在用水壶喷水;家里做的凉拌西红柿和腌黄瓜,小瓷盆里会出现很多的水。问题:为什么要往蔬菜上喷水?是为了增加重量么?西红柿和黄瓜只单纯地切开会有很多的水么?为什么加糖或盐后会出水?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咸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少有人注意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当我提出这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时学生很快就兴奋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新的问题: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水会从细胞中渗出?植物细胞会有水分的丢失会不会有水分的吸收呢?这些现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样就为讲解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奠定了一个良好地开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在讲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时可以联系白血病的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讲细胞失水可以联系日常蔬果的保鲜以及杀菌。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还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三、新课改要求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围绕课内所学内容开展小实验及拓展性实验,采集实验材料、制作动植物标本,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实验材料,充实标本室,又可弥补课内技能培养的不足,还可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教材有好些课外活动课,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的做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我们是农村中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畜就是我们学习的材料。例如,在讲“营养器官的生长”时,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挑些结构完整,饱满的大豆和小麦种子,将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促使种子发芽,并把发芽后的种子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在不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观察根茎叶的生长变化,学生还要做好观察记录。这项活动带给学生很大的乐趣。我还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动植物标本,饲养小动物等,丰富了他们的课外活动,也陶冶了情操。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只要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优化教学教程,形成生物带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就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生物教师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最美教师
第12话 完美生物
课外活动类作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圆我教师梦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