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洁+程娟娟+王元+于飞
摘要:近年来,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凸显,该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成长,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2007—2014年间公开发表的以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为主题的45篇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旨在归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总结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进而为以后该问题的相关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25-05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教育部官网数据,2012年我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53%,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专科在校生数9 642 267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3 913 155人)的40.32%,高职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主体。随着高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日益显现。虽然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对象一般为中小学生、高中生和普通本科生,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注却比较少,这与高职学生的重要主体地位不相符。因此,分析总结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归纳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对促进高职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统计数据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高职生”和“学习倦怠”为主题,对2007—2014年(2014年只统计到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在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后最终选定45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36篇,硕士论文7篇,会议论文2篇。本文以此45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度分布、研究主体分布、研究专题分布进行分析统计,以期在对目前已有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根据图1可知,以此为主题在2007—2014年共公开发表了45篇文献,年均文献量约为6篇(因2014年只统计1月份数据,故此处数据依据2007—2013年数据得出,即文献总数为42篇)。其中,2007—2010年的年产量等于或低于年均数量,说明这段时期人们并未对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但自2011年起,文献年产量出现大幅度上涨趋势,并且在2011年达到14篇最高值,但之后却出现大幅度回落现象。
总体而言,研究文献年产量上下波动较大,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稳定性不够。研究此问题在2011年迎来最高峰,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的出台有着重大联系。201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部特制定了《基本要求》。虽然《基本要求》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文件,但反映出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而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关注,故而许多职业教育界的学者积极开展了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但随后年产量的急剧下降反映出研究稳定性不够,对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的出台,研究自觉性缺乏。
(二)研究主体分布情况
对45篇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研究主体大致可分为高职教师、普高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其他人员四大类,研究主体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
从图2可知,研究主体在整体上呈现以高职教师为主的研究主体多元化特点。在所有主体中,高职教师以29篇论文成为第一大研究主体。这表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高职教师,特别是高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许多教师从自己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大研究主体为在读研究生,文献占总数量的20%。这说明,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许多研究生把关注点放在该问题的研究上,为该问题研究注入了新思路、新方法。不难看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主力军是高职教师、在读研究生和普高教师这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素质研究者,他们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信服力。
在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45篇文献中,有16篇获得专项资金资助或者是立项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这表明,不仅研究主体具有高素质,在研究层次上也是极具水平的,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的同时有经费保障,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权威性。
(三)研究专题分布情况
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专题分布情况,见表1。
通过对文章专题进行整理后发现,大部分学者把关注点放在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宏观研究①和学习倦怠与其他因素关系上,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②和单科倦怠研究较少。
根据表1可知,从宏观上进行论述的共有16篇文献,反映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整体把握阶段。与此同时,研究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学习倦怠问题的复杂性,开始从学习倦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讨论,反映出目前该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严谨性。除此之外,有20%的文献论述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说明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外部表现越来越明显,许多研究者开始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求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有少数学者,一般为任课教师,从自身所教的学科入手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学习倦怠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6篇论述了单科倦怠,且集中于数学、英语,可知目前高职学生在英语和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倦怠现象最严重。这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以及学科间的联系性有关。许多高职学生因为在高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无法做到高中与大学知识的衔接,久而久之导致了学习倦怠的发生。总而言之,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丰富了研究体系,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学习倦怠概念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基于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倦怠”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洛伯格(Freuberger)和马斯勒(Maslach)提出,最初他们对“倦怠”的定义局限于职业研究范围内,强调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不良体验。随后学者们把研究视角由职业领域转移到教育领域,派因斯(Pines)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产生的精力耗损过度、丧失学习热情、感情冷漠疏远和成绩不如预期的一种现象。此外,凯尔尼斯(Cherniss)还试图从动态的角度来定义学习倦怠。
(二)国内研究
台湾学者张志遥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鲁正火等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王晓丽在其硕士论文中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杨丽娴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从上述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学生学习倦怠有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但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强调:(1)学习倦怠的来源是学生长期的学习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2)学习倦怠会伴随身心的一些不良体验,例如会感到厌倦、沮丧、挫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如厌食、头疼、胃痛等生理不适。(3)就学习倦怠产生条件而言,学者们比较偏向于认为学生在无兴趣学习但又“不得不”学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4)学习倦怠基本可以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不论何种定义,学习倦怠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意义重大。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比较认可把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
(一)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来自学校的因素主要包括不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准确的专业定位、落后的教学理念、不健全的激励评价机制;来自社会的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社会对高职的偏见、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宽严不当的管理方式、错误的学习期望则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家庭因素。此外,郑荣奕还认为,就业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对高职学生情绪低落、成就感低有直接影响。
(二)内源性因素
相比于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也反映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概括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杨丽娴、连榕在综合已有的关于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后认为,影响学习倦怠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和人格因素。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而人格因素则包括自我效能感、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等。
张清雅把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因素归纳为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她认为,高职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对自己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造成自我效能感低,低自我效能感使得高职学生常常放大困难,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降低自己的学习信心,逐步造成学习倦怠。此外,她还基于尹淑霞的硕士论文认为专业承诺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以上观点是基于宏观整体进行论述的,那么贾丹的着眼点更加细致。她认为:学习没目标,人生没方向;缺少拼搏精神,缺乏成功体验;专业知识淡薄,学习兴趣缺失;情绪低落,人生态度消极,是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源性因素。
尽管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未能达成一致,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经得到共识,如果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的。故而在以后研究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切勿单纯认为学习倦怠的产生是某个或某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
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的选择上,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所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或杨丽娴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而两位老师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方面有过合作,产出不少成果,因此两份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致性的。调查量表的一致性保障了各研究之间的可比较性,因此以下各数据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一)总体倦怠水平高,倦怠各维度存在差异
肖艳双、徐大真对810名高职学生(有效问卷705份)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职学生轻度学习倦怠检出率为28.94%,中度检出率为17.02%,高度检出率为7.94%,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53.9%。刘婷通过对无锡职教园355名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40.56%的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55.77%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只有3.66%的学生学习状态良好。此外,周丽玉等还对浙江四所高职院校中534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510份),结果显示:有明确学习倦怠者265名,占52.96%;不存在学习倦怠者5人,占0.98%;不确定者239人,占46.95%。这与刘婷的研究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有将近半数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甚至有些已达到厌学、逃学程度;处于中间状态的不确定学生数量也将近一半,这种不确定状态隐藏危机,随时可能转换为学习倦怠;而明确不倦怠者只占少数,与倦怠和不明确者数量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从总体来看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严重,学习倦怠问题不容忽视。
此外,除了总体倦怠严重外,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不同。
(二)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目前,学者们比较关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时,习惯综合多变量来解释倦怠现象。下面主要阐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朱小麟对上海8所高职院校的1 794名学生(有效被试1 743人)以三维度为因变量,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为自变量进行3(一、二、三年级)×2(男、女)×2(家庭收入高、低)多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三年级情绪低落水平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但一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肖艳双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学校、独生与否、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具体差异如下: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在行为不当维度上,独立院校学生高于附属院校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同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肖艳双等罗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得该研究极具科学性。
此外,尹延芳根据其调查结果认为,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有较明显差异;在情感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也因家庭收入高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方敏的研究也认为,不同性别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成就感和情绪低落上有极显著差异。
不难看出,围绕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因素,学者们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每个研究者考虑角度不同,但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以上研究都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些相同点说明,有些现象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可能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三)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除了与人口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外,有些学者还从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证。例如,徐大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王嫦娟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对成功的外归因和对失败的内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对成功的内归因和对失败的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此以外,胡晓琳在其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专门论述了社会支持、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她认为:社会支持水平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低者,学习倦怠水平高。
可见,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该问题时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找出原因。
对目前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情况,也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该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目前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考虑。
研究缺乏心理学家参与 在研究主体上主要以高职教师为主。诚然,高职教师可以依据工作之便了解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反应,此乃其优势所在。但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如果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还是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参与研究。缺少心理专家的参与,使得研究偏向于单纯问题和现象的描述,无法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故而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团队中,如果能吸纳专门的心理学专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施测问卷的适用性有待研究 上文提到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施测问卷大多采用两位老师所编写的问卷,但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高职学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鉴于此,如果采用以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所编写的问卷,其适用性如何、其结果是否同样具有等效性值得考虑。同时,如何编写一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也可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针对性措施缺乏,理论性过强 纵观45篇文献,大多是对现状的描述,很少论述解决对策。而研究某一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如果没能解决问题,该研究是不完整的。所以,解决对策的缺乏是现有研究的一大漏洞。此外,即使在文献中有专门部分阐述解决对策,但所提观点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大。学习倦怠因人而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职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如果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故而,在以后关于对策的研究中,学者们如果能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个人看来,远比提出一些全国皆适用的观点更具有科学价值。
注释:
①主要指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偏重于对于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
②主要指进行影响因素论述的文章,如在文章中把影响因素作为一小部分进行阐述的不计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
[2]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等.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8.
[3]郑荣奕,邢强.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外源性因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7-50.
[4]张清雅.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125.
[5]贾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1-132.
[6]肖艳双,徐大真.高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88-92.
[7]刘婷.高职生学习倦怠调查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0):60-62.
[8]周丽玉,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5):41-43.
[9]朱小麟.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0-71.
[10]尹延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30-131.
[12]徐大真,肖艳双.高职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1:1.
[13]王嫦娟,乔婷婷.高职大学生成就归因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2.
[14]胡晓琳.高职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杨在良)
此外,除了总体倦怠严重外,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不同。
(二)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目前,学者们比较关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时,习惯综合多变量来解释倦怠现象。下面主要阐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朱小麟对上海8所高职院校的1 794名学生(有效被试1 743人)以三维度为因变量,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为自变量进行3(一、二、三年级)×2(男、女)×2(家庭收入高、低)多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三年级情绪低落水平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但一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肖艳双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学校、独生与否、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具体差异如下: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在行为不当维度上,独立院校学生高于附属院校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同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肖艳双等罗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得该研究极具科学性。
此外,尹延芳根据其调查结果认为,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有较明显差异;在情感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也因家庭收入高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方敏的研究也认为,不同性别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成就感和情绪低落上有极显著差异。
不难看出,围绕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因素,学者们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每个研究者考虑角度不同,但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以上研究都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些相同点说明,有些现象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可能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三)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除了与人口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外,有些学者还从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证。例如,徐大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王嫦娟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对成功的外归因和对失败的内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对成功的内归因和对失败的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此以外,胡晓琳在其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专门论述了社会支持、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她认为:社会支持水平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低者,学习倦怠水平高。
可见,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该问题时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找出原因。
对目前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情况,也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该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目前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考虑。
研究缺乏心理学家参与 在研究主体上主要以高职教师为主。诚然,高职教师可以依据工作之便了解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反应,此乃其优势所在。但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如果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还是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参与研究。缺少心理专家的参与,使得研究偏向于单纯问题和现象的描述,无法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故而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团队中,如果能吸纳专门的心理学专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施测问卷的适用性有待研究 上文提到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施测问卷大多采用两位老师所编写的问卷,但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高职学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鉴于此,如果采用以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所编写的问卷,其适用性如何、其结果是否同样具有等效性值得考虑。同时,如何编写一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也可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针对性措施缺乏,理论性过强 纵观45篇文献,大多是对现状的描述,很少论述解决对策。而研究某一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如果没能解决问题,该研究是不完整的。所以,解决对策的缺乏是现有研究的一大漏洞。此外,即使在文献中有专门部分阐述解决对策,但所提观点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大。学习倦怠因人而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职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如果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故而,在以后关于对策的研究中,学者们如果能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个人看来,远比提出一些全国皆适用的观点更具有科学价值。
注释:
①主要指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偏重于对于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
②主要指进行影响因素论述的文章,如在文章中把影响因素作为一小部分进行阐述的不计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
[2]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等.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8.
[3]郑荣奕,邢强.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外源性因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7-50.
[4]张清雅.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125.
[5]贾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1-132.
[6]肖艳双,徐大真.高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88-92.
[7]刘婷.高职生学习倦怠调查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0):60-62.
[8]周丽玉,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5):41-43.
[9]朱小麟.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0-71.
[10]尹延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30-131.
[12]徐大真,肖艳双.高职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1:1.
[13]王嫦娟,乔婷婷.高职大学生成就归因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2.
[14]胡晓琳.高职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杨在良)
此外,除了总体倦怠严重外,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差异,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不同。
(二)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目前,学者们比较关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纵观45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时,习惯综合多变量来解释倦怠现象。下面主要阐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朱小麟对上海8所高职院校的1 794名学生(有效被试1 743人)以三维度为因变量,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为自变量进行3(一、二、三年级)×2(男、女)×2(家庭收入高、低)多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三年级情绪低落水平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家庭收入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但一二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肖艳双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学校、独生与否、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具体差异如下: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在行为不当维度上,独立院校学生高于附属院校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高于农村生源。同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肖艳双等罗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得该研究极具科学性。
此外,尹延芳根据其调查结果认为,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有较明显差异;在情感低落、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也因家庭收入高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方敏的研究也认为,不同性别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成就感和情绪低落上有极显著差异。
不难看出,围绕人口学变量的相关因素,学者们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每个研究者考虑角度不同,但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以上研究都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些相同点说明,有些现象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可能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三)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除了与人口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外,有些学者还从其他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证。例如,徐大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王嫦娟等的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成就归因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对成功的外归因和对失败的内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对成功的内归因和对失败的外归因与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此以外,胡晓琳在其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专门论述了社会支持、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她认为:社会支持水平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学习倦怠水平越高;自尊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低者,学习倦怠水平高。
可见,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研究该问题时要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找出原因。
对目前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对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情况,也为研究高职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该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目前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考虑。
研究缺乏心理学家参与 在研究主体上主要以高职教师为主。诚然,高职教师可以依据工作之便了解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反应,此乃其优势所在。但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如果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还是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参与研究。缺少心理专家的参与,使得研究偏向于单纯问题和现象的描述,无法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故而无法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团队中,如果能吸纳专门的心理学专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施测问卷的适用性有待研究 上文提到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施测问卷大多采用两位老师所编写的问卷,但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高职学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鉴于此,如果采用以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所编写的问卷,其适用性如何、其结果是否同样具有等效性值得考虑。同时,如何编写一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也可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针对性措施缺乏,理论性过强 纵观45篇文献,大多是对现状的描述,很少论述解决对策。而研究某一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如果没能解决问题,该研究是不完整的。所以,解决对策的缺乏是现有研究的一大漏洞。此外,即使在文献中有专门部分阐述解决对策,但所提观点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大。学习倦怠因人而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职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如果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故而,在以后关于对策的研究中,学者们如果能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的具体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个人看来,远比提出一些全国皆适用的观点更具有科学价值。
注释:
①主要指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偏重于对于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
②主要指进行影响因素论述的文章,如在文章中把影响因素作为一小部分进行阐述的不计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
[2]陈传锋,陈文辉,董国军,等.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课业负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8.
[3]郑荣奕,邢强.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外源性因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7-50.
[4]张清雅.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125.
[5]贾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1-132.
[6]肖艳双,徐大真.高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干预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88-92.
[7]刘婷.高职生学习倦怠调查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90):60-62.
[8]周丽玉,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8(5):41-43.
[9]朱小麟.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0-71.
[10]尹延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1]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30-131.
[12]徐大真,肖艳双.高职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1:1.
[13]王嫦娟,乔婷婷.高职大学生成就归因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2.
[14]胡晓琳.高职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