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2014-10-19 01:26王亚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业用地泰尔边际

■ 张 琳/王亚辉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0 引言

在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下,工业用地逐年上升[1],且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区域差距依然明显[2]。鉴于此,探寻我国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区域差异性演变规律及动因,将有利于工业合理布局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大致包括:理论分析研究,主要有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等,均说明了要素的边际效率从区域差异性到均衡性的必然性[3-9]。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研究,多数学者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广义熵等方法从静态角度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而这些研究多局限于静态角度来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10-14],鲜有学者从动态角度来解释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的动因。研究对象,由于土地数据的局限,只有少数学者把工业用地单独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多数学者只是对建设用地、全部用地类型进行研究,由于建设用地及全部用地类型都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土地,各类型土地的产出必然有很大差异,这样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效率可比性就大打折扣[15-17]。研究尺度,大多集中于局部区域,从全国、四大经济区及全国各省份进行研究的很少,而产业梯度转移必然要对全国总体工业用地效率的演变规律及动因有清楚的认识[18-19]。研究指标的选取,多数仅仅针对局部区域土地利用定性分析,深入一些的研究,比如引入土地产出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比等指标来探讨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性,而关于土地边际产量的研究比较少见[20]。但从经济学分析,土地要素的边际产量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每增加一单位土地要素使得总产出增加多少。所以,研究以牺牲其他用地换取的工业用地的边际产量理应受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

鉴于此,本文从全国、四大经济区及31个省份着眼,利用新增工业用地的边际产量来衡量工业用地效率的演化趋势。首先采用泰尔熵与MLD指数,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探寻了我国总体、四大经济区的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区域差距演变规律;之后对各省份的新增工业用地的泰尔指数进行测算,并描述了各省份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规律。

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 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为了揭示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大小及其演变规律,本文构建了工业用地的边际产量。计算 公式为:

其中,MPIL为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IPi+1为第(i+1)年的工业产值;△ILi为第i年的新增工业用地;考虑土地要素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工业用地为工业产值的前一年数量。

数据来源。本文工业产值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用地数据来自于《中国历年人口与建设用地统计》。工业产值以1999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指数平减处理。

1.2 模型构建

为了揭示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分别构建了全国泰尔熵、MLD指数及各省份的泰尔熵指数模型。在此有必要对区域划分给予简单说明,四大经济区是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1依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分组,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及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及湖北;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及黑龙江;其余省份在西部地区。。

1.2.1 全国泰尔熵模型建立

术中体温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麻醉等因素造成血流分布改变引起的核心体温快速下降,一般会在第1 h内下降0.5~1.5 ℃;第二个阶段是由于手术伤口热量挥发、室温等因素引起的持续体温下降,一般持续时间为2~4 h;第三个阶段为平缓期,体温的变化取决于热量丢失及补充的平衡状态[42]。通过减少体表暴露、升高室温、使用温毯、加温输入液体和缩短手术时间等方法有助于维持体温。

为了把每一年度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异性分解为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及各经济区内部的差距,本文根据泰尔熵测算收入不平等的计算式及分解式,构建了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异性的“泰尔熵”,公式如下:

TW为四大经济区间的差异值;TB为四大经济区内部差异值;TT为全国差异性,T值越小,表明该地区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i为经济区(i=1-4,分别对应东、中、西部、东北);j表示省份,如当i=1时,j=1-12,即分别对应东部的12个省,中、西、东北亦如此;Yi表示第i经济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Pi表示第i经济区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国总工业用地面积的比重;Yij表示第j省工业产值在第i经济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Pij表示第j省工业用地面积在第i经济区总工业用地中的比重。

1.2.2 MLD指数构建及分解

为了进一步构建MLD指数模型,从动态角度,对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距的变动量进行分解,可以测算出由地带间差距变动及地带内部差距变动对总体差距变动量的贡献。MLD指数动态分析是对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距变动量进行分解与测算,由于其他方法分解比较复杂,国际上一般采用如下近似公式:

其中:Term1为不同时点上各经济区内部差距变动对总体差距变动量的贡献;Term2为不同时点上经济区间差距变动对总体差距变动量的贡献;总体被分为k个经济区(j=1-4);fj为j经济区工业用地在总体中的比重;vj为j经济区工业产值在总工业产值中所占份额;y为工业产值;△为从某时期到另一时期的变化;μ(y)j为j经济区的工业产值均值,变量上方的横线代表该变量在两个时点上的算术平均值,εt表示其他因素对MLD指数变动量的影响。

1.2.3 各省泰尔熵构建

上述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各经济区的工业布局。但对于各省份的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规律我们依然无法获得。因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省份的泰尔指数模型来测算出各省份的泰尔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Tipro为各省的泰尔熵值;Yi为第i省份的工业产值在全国总工业产值增量中的比重;Pi为第i省份工业用地占全国该年度新增工业用地的比重。

2 实证分析

2.1 基于静态的泰尔熵分析

由图1可知:从全国看,泰尔熵值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从经济区间及其内部看,四大经济区间的泰尔熵值逐年呈现下降状态,与此同时,经济区内部的泰尔熵值总体在下降,但总体下降幅度不明显。从经济区间与经济区内部泰尔熵值变化可知,2004年之前,各经济区间的泰尔熵值一直高于经济区内部值;之后,经济区内部的泰尔熵值高于经济区间且差距有逐年拉大趋势。即全国总体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经济区间的差距先是缩小后又扩大;经济区内部差距总体在缩小且幅度不明显。

由图2可知,四大经济区各自内部的泰尔熵值变化及差距均较大。东部泰尔熵值逐年波动幅度较大,中部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西部有逐年下降趋势且总体下降幅度并不明显,东北泰尔熵值一直都比较小且逐年处于下降趋势。对于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东部差距首先处于逐年下降趋势,2003-2007年间差距有微量波动到波动,2007年之后差距明显增大,中部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距有增大趋势,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有所缩小,而东北差距也在逐年缩小。

2.2 基于动态的MLD指数分析

上述分析只是把同一年度的全国总体新增工业用地的边际产量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而没有考虑不同时点上差距的变动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为了认识经济区间及经济区内部差距变动对总体差距变动量的贡献大小,测算出了不同时点差距变动量的分解值及贡献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研究期间内MLD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1999-2007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07之后处于上升状态。

从1999年到2007年,MLD指数从0.0593变动到0.0252,全国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距总体在缩小,经济区间及内部差距的变动都缩小了总体差距,并且这种差距的变动由于经济区之间差距变动的贡献为48.77%,由于地区内部差距变动的贡献为9.20%。从各经济区内部看,东部、东北的内部差距变动均拉大了全国总体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距,各自贡献为37.96%和1.29%,而中部、西部的内部差距变动均缩小了全国总体差距,各自贡献为22.22%和26.23%。

从2007年到2010年,MLD指数从0.0252变为0.0414,全国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距总体在扩大,经济区间差距变动拉大了总体差距,且贡献度为103.30%,经济区内部差距变动缩小了总体差距,贡献为1.58%。从各经济区内部看,东部内部差距变动缩小了总体差距,而中、西、东北内部差距变动扩大了总体差距。

2.3 基于各省的泰尔熵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省际新增工业用地效率的差距变化,基于省级泰尔熵可以揭示每一省份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变化,以便为各省级工业布局及工业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由上述构建的模型可知,泰尔熵值大于零、等于零及小于零,分别表示工业用地利用相对有效率、均衡及无效 率。当泰尔熵值从正变成负时,即该地区新增工业用地从相对有效率变为无效率;当泰尔熵值先负后正时,即该地区新增工业用地从相对低效率逐渐变得有效率;泰尔熵值一直为正,即该地区新增工业用地一直相对有效率;一直为负,即该地区新增工业用地一直低效率。

为了清晰地认识研究期间内全国各省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本文把中国内地31个省份1999-2010年间泰尔熵值进行了划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1年间新增工业用地相对利用有效率的省份逐渐增多。1999年只有10个,而到了2010年则达到了17个。此外,研究初期,工业用地利用有效率的省份主要是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而到了研究末期,多数中西部省份的工业用地利用越来越变得有效率,东部省份逐渐变得无效率。主要原因是东部工业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东部工业优势逐渐减弱,间接导致了工业用地效率的下降。

3 结论及后续研究

本文采用泰尔熵、MLD指数对全国、四大经济区的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定量分析;此外,也对省际的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寻。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从静态角度看,研究期间内,全国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距先缩小,后又有所扩大,但总体是缩小的。经济区间的差距同样先是变小后有所扩大,而各经济区内部的差距变化不尽相同。东部的差距先变小后扩大;中部差距总体在扩大,且幅度较明显;西部、东北总体差距在变小,但幅度不明显。由产业转移理论可知,我国工业开始向落后的中、西、东北进行扩散转移,这种效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同经济区间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差距的变化,即新增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差异。

(2)从动态角度看,全国新增工业用地边际产量的差距总体呈V型,经济区间的差距变动先缩小了总体差距后又扩大了总体差距。同时,经济区内部差距的变动一直在缩小总体差距,且各经济区内部的变动对总体差距的变动不相同。

(3)从省际角度看,多数省份的新增工业用地由相对无效率逐渐变得相对有效率,且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用地逐渐从有效率变得无效率。

近年来,产业转移比较明显,工业优势逐渐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必然导致中西部一部分省份发展不平衡,其原因主要是资源禀赋、制度、交通等一系列因素所致。因此,我们应该在落后的方面进行改善,让这些地区真正继承工业产业转移的优势。此 外,部分省份可能主要承接我国农业产业的转移,致使工业用地效率很低,然而这些地方政府不应非理性地发展工业,应根据不同省份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表1 1999-2010年不同时点MLD指数变动量及其各动因贡献度

表2 1999-2010年各省份按照泰尔熵值大小分类

虽然本文以我国新增工业用地的边际产量测算了我国各经济区、省份的工业用地差距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一是由于微观数据的不易获得,本文主要侧重于全国、四大经济区及各省的研究,而没有对各行业深入探讨;二是文中选取的工业产值增加值不仅仅是工业用地增加的结果,还包含技术进步、资金及劳动力投入所致,本文并没有把土地对其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接下来的研究将会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土地对工业产值的贡献单独测算出来。

[1]王梅,刘琼,曲福田.工业土地利用与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昆山1400多家工业企业有效问卷的调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80-84.

[2]庄红卫,李红.湖南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1(12):2100-2104.

[3]赵晓明.培育多维度、多梯度增长极体系 带动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发展[J].统计与管理,2013(2):58-59.

[4]陈振宇.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视角——以乐清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7):163-169.

[5]李颖,杨慧敏,刘乃全.新经济地理视角下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纺织业为例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2(3):30-40.

[6]刘友金,吕政.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2(11):21-27.

[7]崔浩.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3(12):64-68.

[8]陈威.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J].金融经济,2011(8):84-85.

[9]何兴容,陈勇兵,凡福善.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0,(2):49-57.

[10]张欢,成金华,王来峰.中国工业化进程与能源矿产供需均衡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165-170.

[11]王志江,胡日东.修正加权变异系数:度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有用指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134-137.

[12]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9):60-69.

[13]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4):55-59.

[14]蔡荣生,吴崇宇.我国大中城市经济适用房有效供求均衡度研究——基于“非均衡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7):116-121.

[15]刘登娥,陈爽.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J].地理科学,2012(1):47-54.

[16]林目轩,师迎春,陈秧分,等.长沙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07(2):265-274+426.

[17]丰雷,蒋妍,黄晓宇.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基于中国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1):110-115.

[18]刘传明,李红,贺巧宁.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10(11):1890-1896.

[19]吴绍洪,戴尔阜,靳京.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J].资源科学,2007(1):21-26.

[20]赵凯,蒋伏心.经济集聚、城市区位与城市土地产出率——来自江苏省的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3(2):1-6.

猜你喜欢
工业用地泰尔边际
关于工业用地供应管理的几点思考
基于PDCA视角的工业用地管理
百忍寺
存量发展背景下工业用地保护
百忍寺
学会坚持,学会放弃,理性行动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