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菡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新型支付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使用者的青睐。但是,电子货币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以传统货币为基础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电子货币的出现,增加了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基于此,本文将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对电子货币的使用起步比较晚,因此学者们对电子货币的研究也相对较晚。周光友(2010)将电子货币引入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并对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在放大货币乘数的同时,也使其稳定性下降。梁强,唐安宝(2010)在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进一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通过动态系数揭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张辉(2012)通过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发现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降低基础货币的规模,导致货币乘数趋于波动,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张磊、王亮(2013)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技术考察了电子货币在长期和短期的货币乘数效应,发现电子货币的使用都会使货币乘数下降,但作用机制不同,同时电子货币的使用增强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增加了传统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由于电子货币并不能够直接影响货币乘数,而是通过改变中间指标间接影响货币乘数,因此将从理论上研究电子货币如何影响现金漏损率、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进而影响货币乘数,实证分析上述比率以及货币乘数和电子货币替代率如何变化。
货币乘数根据其范围大小,可分为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狭义货币供给量M1。从《2012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定义的范围来看,具体包含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基础货币的范围包括流通中的货币(M0)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即B=M0+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分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乘数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K1为狭义货币乘数,K2为广义货币乘数,D1为活期存款,D2为定期存款(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R为存款准备金(包括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为现金漏损率为存款准备金率为定期存款比率。
(一)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原本充当支付功能的现金因为使用量减少,被转化为了银行的活期存款。这样现金漏损率的分子因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而减小,分母因为有部分流通中的现金转化为活期存款而增大,所以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现金漏损率减小。现金减少,银行存款就会增加,银行可用于贷款或投资的资金就会增加,其信用货币创造的能力就会增强,信用货币的扩张倍数就会增加,由于货币乘数就是衡量扩张倍数的指标,因此货币乘数就会变大。
(二)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率(r)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包括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于人们对电子货币认识不足,不能准确预测可能带来的风险,央行有必要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改变计提基数,尽可能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另外,超额准备金率由商业银行决定。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会增强,相互间的转化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只需保留少量超额准备金来应对流动性不足,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将越来越少。电子货币会使法定准备金率上升,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因此作为二者之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方向难以确定。但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具有负相关关系却毋庸置疑。
(三)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公众流动性偏好、存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在电子货币条件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转换变得轻而易举,且转换成本几乎为零,而定期存款的利率比活期存款的利率要高,因此在不损失流动性的前提下,人们更加倾向于定期存款,这就会使定期存款比率上升。当然这还会受到我国电子货币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从货币乘数的公式来看,显然定期存款比率与K1是反向变动关系,但与K2的关系却不明确,可以将K2对t求偏导,结果表明定期存款比率与K2是同向变动关系。因此,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狭义货币乘数下降,使广义货币乘数上升。
(一)电子货币指标的选择
在我国,由于电子货币主要以银行卡、储值卡、信用卡等形式存在,同时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得性,选取银行卡年交易额作为电子货币替代率的分子,由于电子货币主要影响M1层次,部分取代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因此选取M1作为分母。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M1就是狭义货币供给量,银行卡交易总额选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的银行卡业务汇总表。
选取2002—2013年部分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自2006年起,机构分类取消了存款货币银行,划分了其他存款性公司,增加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因此将2005年及以前年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货币银行”和“特定存款机构”进行合并,作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将存款货币银行与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存款”相加,作为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准备金存款”。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合并后比2006年及以后年份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的数据多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通过将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数据非常小,二者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另外,自2011年1月起,不再将其他金融性公司在货币当局的存款计入储备货币,因此基础货币包括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两项。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如上说明和处理后,最终数据经过计算所得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2002—2013年我国货币乘数及各项指标
图1 电子货币替代率、K1、K2以及定期存款比率变化折线
由图1可知,电子货币替代率具有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2007—2009年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两年内只上升了0.24,从2009—2011年电子货币替代率快速上升,两年内上升了3.62,2011—2012年变化趋势再次趋于平缓,只上升了0.05,从2007年开始,电子货币替代率呈阶梯状的方式上升。2008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使电子货币发展缓慢,基本停滞。K1和K2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在2003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出现了小幅回升的情况,与K1相比,K2的变动趋势更加明显。定期存款比率与K1、K2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比较明显的是在2008年,当K1、K2在2008年出现了邻近几年中的极小值点时,定期存款比率却出现了邻近几年中的极大值点。
图2 2002—2013年我国现金漏损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折线图
由图2可知,现金漏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电子货币的使用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比较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现金漏损率有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全球经济普遍开始复苏,现金漏损率大幅下降。存款准备金率升高是我国多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结果,2008年准备金率到达了历史最大值,2008—2009年,准备金率有所下降,从2009年开始,准备金率再次上升,2011年和2012年达到2008年水平,2013年再次小幅下降。
(三)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通常是建立在各变量平稳的基础上,而且当货币乘数稳定时,可以帮助央行对其进行预测,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因此首先要对货币乘数以及电子货币替代率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2 K1、K2和电子货币替代率进行平稳性检验
通过平稳性检验发现,K1、K2和电子货币替代率都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即三者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K1、K2分别与电子货币替代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然后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 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
两个残差序列都为平稳序列,因此K1、K2和电子货币替代率具有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说明两个协整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且电子货币替代率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我国货币乘数与电子货币替代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电子货币替代率系数为负,说明货币乘数与电子货币替代率具有负相关关系,并且从图1可以看出电子货币替代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货币乘数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的替代率会上升,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现金漏损率下降,使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定期存款比率上升,这些结论在实证分析中都得到了验证,货币乘数与电子货币替代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均衡关系为负相关关系。
由于电子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加大,我国货币管理部门应逐步完善电子货币监管机制,明确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发行数量及责任,对发行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发行电子货币准备金的相关政策。另外,就目前来讲,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而国外的金融市场监管更加成熟完善,因此在处理电子货币的问题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货币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
[1] 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 .财贸研究,2010(6):90 -96.
[2] 梁强,唐安宝.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动态分析[J] .金融与经济,2010(5):10-12.
[3] 张磊,王亮.电子货币的货币乘数效应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探讨[J] .商业时代,2013(5):3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