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晓 吴海明
摘要:本文界定了高校校园舆论的定义,阐述和分析了高校校园舆论的特殊性。在新的社会境域下,与传统校园舆论相比,高校校园舆论出现了新特点与新趋势,同时,由于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等方面的影响,高校校园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校园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
一、高校校园舆论的含义
舆论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个特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1]
高校校园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形式,具有舆论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参照舆论的定义,本文对“高校校园舆论”的含义作出这样的界定:以大学生为主体,围绕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学校生存发展变化、以及关涉全校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各类政策、措施、事件等客体所发表的意见,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2]
二、高校校园舆论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一)市场经济:影响高校校园舆论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社会只允许存在“公而忘私”一种价值。由于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因而人们思想观念也是十分单纯的,那时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其在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诱发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上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造假售劣及贪污受贿等现象,这些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物质化、功利化的倾向。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高度关注社会民生占50.9%,娱乐新闻占48.5%,体育赛事占24.7%,而对单纯的政治事件的关注仅占12.8%。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校园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必然反映不同大学生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各个大学生利益群体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校表达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扩大他们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不仅导致了高校校园舆论内容的多样化,更导致了高校校园舆论内容的复杂化。比如,市场经济利益的功利性使部分大学生更多考虑个人、小团体的利益,无意识中形成一股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高校校园舆论。
(二)社会信息化:影响高校校园舆论的传播途径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群体一般都是以一定的院系、班级、宿舍为单位的群体,因此,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就成了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传统的高校校园舆论传播途径。然而,社会信息化使得高校校园舆论传播途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使人类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及时快速地传递,它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进步。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园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基本上每一个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网络等信息化设备。网络作为高校校园舆论传播的新载体,使得高校校园舆论的传播更加无孔不入,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约92.3%被调查学生选择网络作为其日常获得信息的渠道。正是由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引发了高校校园舆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对高校校园舆论的判断与取舍
利益主体多元化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思维”的局面被打破。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包括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和人生经历等在内的个体差异以及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经由网络等传播途径清晰地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校园热点问题或现象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在分析和评价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时候就有时对时错的情况,影响了大学生对校园舆论的判断和取舍。比如,“以暴制暴比和平手段打击恐怖主义哪个更有效”、“《爸爸去哪儿》教育意义和娱乐意义哪个更大”、“与土豪做朋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和思考。由于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三、高校校园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
(一)正向校园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作用
1.正向校园舆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缺乏信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的决心,真正解决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知、爱、信、行”问题。在这方面,正向高校校园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向高校校园舆论可以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认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的热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此外,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讲理想、讲信念的舆论氛围,进而形成一股更加强有力的高校校园舆论。有了正确的舆论引导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能够深入人心,促使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换而言之,正向的高校校园舆论对提高大学生的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思想素质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2.正向校园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新时期,道德教育要注重贴近学生现实,具有时代气息,挖掘新的内容,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不要回避,要敢于接触,并善于引导,这样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正向高校校园舆论在这方面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高校校园舆论是大学生对学校热点问题、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这些认识和评价中,德育工作者就可以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舆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共同意识,舆论反映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高校校园舆论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必将反映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5]所以,从高校校园舆论所关注的校园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可以把握住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脉搏,进一步调整大学生道德的教育内容,促进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endprint
3.正向校园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每个人生存在这个弥漫着政治的社会生存境遇里,没有必要的政治素质是行不通的。政治素质是每个人用于理解认同社会的品质,它只有被每个人都理解和认同,人们才会将社会政治纳入日常的生活体系,才能和谐生成一定的理想,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人,大学生更是如此。由于社会转型,大学生更加关注就业、考研、打工兼职等关乎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在无形中,大学校园内自然形成一种要为自身前途谋划的舆论氛围,这使得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在为获得各种证书和人际操作能力而忙碌,对政治越来越疏远,政治情怀也难以在他们内心逗留,从而导致政治素质也越来越缺失。新时期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校园舆论的正向作用,营造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良好氛围。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与政治素质内容有关的讨论,引导形成一种积极的正向高校校园舆论,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素质负载在这些正向高校校园舆论之上,就比较容易让大学生接受,成功地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二)负向校园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
1.负向校园舆论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密切结合。基于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网络传媒既是高校校园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高校校园舆论的载体。网络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多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网上畅通无阻。由于大学生在政治价值的追求上存在求新心理,在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和民族分裂势力的一些表象所迷惑,他们对于国家的政策、举办的活动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会形成比较持续的校园舆论,这在事实上构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如果这些舆论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在进一步提供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考虑不到他们的要求,不能合理解决,就会致使负面高校校园舆论的产生,进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拥护,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比如,前几年发生的乌鲁木齐“7·5”事件,其幕后操纵者就是民族分裂势力——“世维会”,其刻意歪曲广东韶关“6·26”事件的事实,借机大肆炒作,进行煽动和唆使,这些言论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传播,形成了一定的炒作氛围,其计划也步步深入,进而将言语煽动转变为实质行动,最后导致了乌鲁木齐“7·5”事件悲剧的发生。这一事件虽然不是发生在高校范围内,但这一事件见证了舆论的威力,造成的影响范围之大,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干预校园舆论的工作敲响了警钟,引起高校对负向校园舆论干预工作的高度重视。如果对负向校园舆论处理不当,负向校园舆论就会对大学生的民族观、政治观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2.负向校园舆论冲击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
“舆论是通过意见体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它以社会意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的评价标准,表现人类对社会现实的思想反映,构成其有机的观念链条”。[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所产生的崇尚金钱、见利忘义等不正之风以及屡禁不止的贪污受贿等现象,会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由此引发的负向校园舆论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进而催生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念头,对大学生的毒害颇深。 大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负向舆论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及道德相对主义,导致青年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出现了紊乱。
3.负向校园舆论挑战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其一,在传统社会中,一般是熟人交往为主,在熟人面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比较正派。但一旦不在熟人的监督下,进入“毫无拘束”的网络世界,就可能会突破熟人防线,无拘无束地在网络任意妄为。网络本身讲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不高,由此形成的校园舆论也相对有所欠缺而导致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缺失。其二,由于负向校园舆论的存在,尤其是当下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宣扬一些芜杂的舆论,以华丽的词藻和标新立异的观点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给大学生带来了错误甚至反动的认知。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在基于网络的负向校园舆论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使过去一直起支配作用的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效应,使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可以有多种的选择,从而造成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出现下降的趋势。一些大学生无法完全正确地自主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容易使思想道德防线崩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3-4.
[2]邓虹.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8(2).
[3]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36.
[4]陈力维.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舆论引导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83.
[6] 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