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新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教育的这种明确的目的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指向。余文森教授在《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系统,如果要让系统发挥出最大功能,就需要教学目标对这四个基本因素进行统帅和支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这种引领,教学就会像一盘散沙,毫无方向,不着边际,课上得看似热闹和漂亮,但经不起思考和推敲,其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备课和教研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其中需要讨论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的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的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每一次说课和评课都会涉及目标的设想和达成情况的反思。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什么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别在哪里,如何让目标更有效地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等问题,个人觉得还有不少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即教学的最终目标。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往往包含如下的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紧密相连的。然而教学实践中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如把课程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目标,照搬教师用书上的目标设计或者是别人课件中现成的目标等。我们容易专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但是经常会发现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设计有时是脱节的,根本不能体现用目标来引领课堂,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三、例说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
本文以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例。第三单元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第一至第三课主要是介绍二战爆发原因的。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中,经济危机和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都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从学生的学情看,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在高一阶段已经学过,相对陌生的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这一块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而围绕这一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什么是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2)德日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3)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4)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世界局势有什么影响?
由此可以明确:重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难点是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据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是:
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习回顾)
二、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标志
2.建立的原因
3.内外政策及其表现
4.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据此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通过回顾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来引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和标志,引导学生区分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方式。(四)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五)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因为有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具备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工明确,教与学有了更好的互动。二是学生经历了由了解到理解再到分析比较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三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关于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的几点思考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优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目标优化前的教学和目标优化后的教学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因此会目的更明确,过程更轻松,成效会更显著,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更多的自信。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
1.所确立的目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教与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要体现教师对教材、教育教学、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照搬别人的教学目标设计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可以参考、改装,可以无法做到很全面,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教学才是确实有效的。
2.知识目标要结构化、系统化,富有逻辑性
所谓知识的结构化就是要理清课堂教学的主题或者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找出其中学习的角度。如要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就要从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经营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角度来梳理;要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就要从货币的演变、城市的发展、商人的活动等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而所谓知识的逻辑化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有先后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常可以套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为例,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希腊”、“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三目内容,优化后的知识框架为:一是古希腊的城邦及其特色,二是城邦特色形成的原因,三是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实践的效果实实在在地表明,通过对教材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梳理,把知识目标结构化、系统化,在思维上更具逻辑性,这是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
3.能力目标要过程化,对教与学的行为表述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教师备课在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即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显然这样的能力目标有和没有是一样的。而在这种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毫无规划的,其效果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通过什么载体来引导,学生学什么,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事先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规划。例如前文确定“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块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确立这一目标时,笔者作了这样两点表述: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得出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并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相似之处,分析和认识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其过程性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教师的行为——概念解读,呈现材料,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二是明确了学生的行为——阅读、分析、比较、认识。三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紧密相联,在互动中完成。
4.情感目标应合理、自然
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历史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可以实现的情感教育目标。既然如此,情感目标的制定应该也是可以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而需要避免的倾向是目标的设立大而空,导致无法让学生感到共鸣。我们可以从现实出发,挖掘历史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性因素以确立情感教育目标。例如上文关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关于情感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一是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认识法西斯势力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二是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内外政策及表现来体会和认识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介绍法西斯来源和法西斯的理论以及法西斯上台后内外政策的表现,让学生认识法西斯势力违背了人类和平与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是邪恶的、反动的。通过了解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史实来认识和体会世界局势的紧张程度。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同样的道理,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于制定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让它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高明. 有效评课的策略和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王亚民.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