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松
“学贵有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心态和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勤思善问、敢于质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呢?
一、 从身边事物入手设情境
思想品德课涉及学生个人成长的心理需求、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有亲切感,易认知。通过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事实,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既认识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又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教师将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成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与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学习思想品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我们崇尚公平》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公平?怎样才能实现公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公平和不公平的现象?”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变换思路进行评价,得出合理答案。
二、 利用好奇心设情境
爱迪生小时候“孵鸡蛋”的故事及他后来的科研成就告诉人们,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求异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对同一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设计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灿烂的文明之花》时,结合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可创设以下情境。女儿:“哎,小丽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爸爸:“有什么难买的,商场里不是有好多礼物吗?”女儿:“不是为这。”爸爸:“那是为什么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看卡通画,这个月迷上了纪念邮票,不知她下个月又会喜欢什么。”爸爸:“哦,原来是这样!”这样的情境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问题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思考、去动手。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小丽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大家要不要有这种心理?如何看待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在探索解决这类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三、 利用热点设情境
中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事情真相。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使教材鲜活化,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如教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引入“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灰霾天气日渐严重”等材料,能够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与此同时,围绕 “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为主题,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教学《科教兴国》时,引入“天宫一号与神十成功对接”的情境材料,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四、利用典型习题设情境
所谓典型习题,是指在对某一知识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变换问题的思路,以便提示这一知识在课本中的纵横关系。利用典型习题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探求新知。在答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已形成的思维定式,造成分析问题方法单一,从而步入答题误区。通过典型习题的教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另一方面又能让他们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利用探究问题设情境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越灵活,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对探究题的设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如教学《共创和谐伟业》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李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点菜的时候,李某的爸爸问服务员,有没有特色的菜。服务员说,有刚到的野味‘ 穿山甲,要不要来一盘?李某的爸爸说,好吧,来一盘。”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问题的所在,更不能体现问题的实质,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而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就能结合课文提出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高超的教学艺术运用于课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富有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