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丹 张俊沧 王显超 叶晓龙 王 军 董晓建
1.第四军医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2;2.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陕西西安 710032;3.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辽宁兴城 125100;4.第四军医大学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32
随着社会卫生服务保障要求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事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期望。而今,医学各学科知识不断的扩张和交叉,衍生出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而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表现出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相左[1]。所以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又以课程整合首当其冲。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教学整合改革存在诸多问题:①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医学课程整合过程还存在着分散设计的问题,没有树立整体的课程整合理念。②医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显示,与分科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改革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得分较高或与之持平,尚不能完全确定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绝对优势[2]。③师资培养及教材建设的问题。传统分科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缺乏医学课程整合的理念[3]。缺乏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也是课程整合改革前进的桎梏。同时,教材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整合的发展。
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整合优势。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树立科学的课程整合理念,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整合结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临床需要[5],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综合,避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进一步结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7]。
2.1.1 专家咨询,反复论证 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并拟定合适的病(案)例。
2.1.2 开展PBL教学,建设病(案)例库 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图1),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
图1 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
调整前总学时1019学时,其中理论课655学时,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总学时862学时,共精减157学时,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
2.2.1 “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 “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 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其中理论79学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共精减16学时(精减比例为7%)。
2.2.3 “器官系统”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共精简80学时(精简比例为25%)。
2.2.4 “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 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调整后为177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精减比例为17%)。同时将发育生物学(20学时)增设为选修课。
2.2.5 “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 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共精简26学时(精简比例为14%)。
2.2.6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 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1 师生反馈满意率高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査。教员中,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利于课程整合,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进一步加强”,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 “有很大帮助”,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 教员教学能力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技能训练更加扎实,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Cancer Research);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靑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 以卫勤保障为着眼,突出军事特色 以卫勤需求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强调人体的整体观,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水平 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开展“三早活动”,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 以整合内容为核心,突出整合特点 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改革正在探索中逐步实践,在实践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虽然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课程整合的改革,但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整合,以及整合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均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整合课程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合方案,虽仍有不足,但是也形成了以军事性、创新性、整合性为标志的自身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力争将整合方案进一步完善。
[1]范慧慧,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9-11.
[2]高海玲,管英俊.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2):207-208.
[3]司道文,张宇新,张子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4]孔维佳,彭义香,付燕,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8):68-79.
[5]顾鸣敏,黄钢.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5):68-69.
[6]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7]黄玉芳,詹臻,邰浩清,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