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鹏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电脑颈椎牵引及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疗效较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补阳还五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8-02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所见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晕症状也逐步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颈椎稳定性下降,椎动脉受压迫、刺激或牵拉而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产生的以眩晕、头痛或视觉障碍等为主的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推拿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60例,并与对照组对比,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经颈部摄片结合临床体征,确诊为颈椎病,又经CT、MRI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治疗前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1~72,平均49.8岁;病程2 d~12 a,平均3.2 a。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3岁,平均50.1岁;病程1 d~13 a,平均3.1 a。经统计学处理,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
2.1.1基本药物黄芪40 g,当归尾12 g,川芎15 g,赤芍15 g,地龙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临证加减:兼痰浊内蕴者加菖蒲15 g,白芥子10 g,半夏10 g,陈皮10 g;兼肝肾阴虚者加桑葚子20 g,枸杞子12 g,女贞子10 g;兼呕吐者加半夏10 g,生姜10 g;麻木甚者加全蝎6 g,木瓜15 g;骨质增生严重者加鹿角胶15 g,狗脊10 g;颈项强痛者加葛根15 g,羌活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药7 d为1疗程。间隔3~4 d进行第2疗程。
2.1.2推拿正骨①放松手法:用法、按揉法在颈项两旁及背部肌肉上操作10 min,用拇指按揉法与拿揉法操作双侧风池穴、天宗、肩井,点按百会及其周围,用拇指按揉太阳、头维、曲鬓等胆经穴位。②颈椎旋转提拉扳法:放松手法结束后,让患者低头前屈,医生一手肘部及前臂托住患者下颌,嘱患者低头,并让其向一侧旋转至锁定的位置,另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对侧颈椎棘突下,在患者颈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双手配合进行向上及反向的旋转提拉扳法,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再用同样的方法旋转提拉扳另一侧,最后再用前述放松手法予以局部放松,操作结束,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组连续3个疗程观察疗效。
2.2对照组采用电脑颈椎牵引机做颈椎坐位枕颌带垂直牵引,牵引角度为前倾10~20°,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调整牵引重量,一般为8~20 kg,每次20 min,每日1次,配合口服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20 mg口服,每日3次。2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临床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多数消失,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工作生活所受影响有所减轻;④无效:眩晕和其它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直指方》:“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景岳全书·眩运》:“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多,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所谓“无虚不作眩”。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血粘度增高,脑动脉内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辨证属中医的血瘀痰凝,脉络不通。瘀与痰既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加之本病病程较长,多发于中老年人,故本病之本当为正气亏虚,再由病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痰凝,使脉络受阻。故以补气行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名方,临床多用于脑血管意外等气虚血瘀病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起痿废;配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合用,能补气、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既能补不足之正虚,又能通瘀滞之邪实,标本兼顾,虚实兼施,使气血畅通,清窍得养,而诸症得消。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活血化瘀、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降血脂、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提高组织灌注,改善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代谢失衡等作用,能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营养性血流量[2]。手法按摩能松弛颈部软组织,缓解颈部的肌肉紧张状态,改善颈部和头皮的血液循环,松弛交感神经,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正骨手法可以纠正颈椎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改善和纠正颈椎异常曲度,改变椎间隙结构,消除因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因素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经作者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ZY/T001~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翟丽莉,吕建华.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2(7);9-10.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电脑颈椎牵引及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疗效较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补阳还五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8-02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所见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晕症状也逐步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颈椎稳定性下降,椎动脉受压迫、刺激或牵拉而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产生的以眩晕、头痛或视觉障碍等为主的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推拿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60例,并与对照组对比,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经颈部摄片结合临床体征,确诊为颈椎病,又经CT、MRI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治疗前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1~72,平均49.8岁;病程2 d~12 a,平均3.2 a。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3岁,平均50.1岁;病程1 d~13 a,平均3.1 a。经统计学处理,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
2.1.1基本药物黄芪40 g,当归尾12 g,川芎15 g,赤芍15 g,地龙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临证加减:兼痰浊内蕴者加菖蒲15 g,白芥子10 g,半夏10 g,陈皮10 g;兼肝肾阴虚者加桑葚子20 g,枸杞子12 g,女贞子10 g;兼呕吐者加半夏10 g,生姜10 g;麻木甚者加全蝎6 g,木瓜15 g;骨质增生严重者加鹿角胶15 g,狗脊10 g;颈项强痛者加葛根15 g,羌活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药7 d为1疗程。间隔3~4 d进行第2疗程。
2.1.2推拿正骨①放松手法:用法、按揉法在颈项两旁及背部肌肉上操作10 min,用拇指按揉法与拿揉法操作双侧风池穴、天宗、肩井,点按百会及其周围,用拇指按揉太阳、头维、曲鬓等胆经穴位。②颈椎旋转提拉扳法:放松手法结束后,让患者低头前屈,医生一手肘部及前臂托住患者下颌,嘱患者低头,并让其向一侧旋转至锁定的位置,另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对侧颈椎棘突下,在患者颈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双手配合进行向上及反向的旋转提拉扳法,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再用同样的方法旋转提拉扳另一侧,最后再用前述放松手法予以局部放松,操作结束,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组连续3个疗程观察疗效。
2.2对照组采用电脑颈椎牵引机做颈椎坐位枕颌带垂直牵引,牵引角度为前倾10~20°,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调整牵引重量,一般为8~20 kg,每次20 min,每日1次,配合口服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20 mg口服,每日3次。2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临床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多数消失,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工作生活所受影响有所减轻;④无效:眩晕和其它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直指方》:“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景岳全书·眩运》:“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多,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所谓“无虚不作眩”。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血粘度增高,脑动脉内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辨证属中医的血瘀痰凝,脉络不通。瘀与痰既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加之本病病程较长,多发于中老年人,故本病之本当为正气亏虚,再由病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痰凝,使脉络受阻。故以补气行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名方,临床多用于脑血管意外等气虚血瘀病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起痿废;配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合用,能补气、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既能补不足之正虚,又能通瘀滞之邪实,标本兼顾,虚实兼施,使气血畅通,清窍得养,而诸症得消。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活血化瘀、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降血脂、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提高组织灌注,改善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代谢失衡等作用,能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营养性血流量[2]。手法按摩能松弛颈部软组织,缓解颈部的肌肉紧张状态,改善颈部和头皮的血液循环,松弛交感神经,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正骨手法可以纠正颈椎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改善和纠正颈椎异常曲度,改变椎间隙结构,消除因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因素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经作者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ZY/T001~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翟丽莉,吕建华.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2(7);9-10.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电脑颈椎牵引及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疗效较好。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补阳还五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8-02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所见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晕症状也逐步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增生以及由此引起的颈椎稳定性下降,椎动脉受压迫、刺激或牵拉而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产生的以眩晕、头痛或视觉障碍等为主的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推拿结合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60例,并与对照组对比,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经颈部摄片结合临床体征,确诊为颈椎病,又经CT、MRI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治疗前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1~72,平均49.8岁;病程2 d~12 a,平均3.2 a。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3岁,平均50.1岁;病程1 d~13 a,平均3.1 a。经统计学处理,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内服结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
2.1.1基本药物黄芪40 g,当归尾12 g,川芎15 g,赤芍15 g,地龙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临证加减:兼痰浊内蕴者加菖蒲15 g,白芥子10 g,半夏10 g,陈皮10 g;兼肝肾阴虚者加桑葚子20 g,枸杞子12 g,女贞子10 g;兼呕吐者加半夏10 g,生姜10 g;麻木甚者加全蝎6 g,木瓜15 g;骨质增生严重者加鹿角胶15 g,狗脊10 g;颈项强痛者加葛根15 g,羌活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药7 d为1疗程。间隔3~4 d进行第2疗程。
2.1.2推拿正骨①放松手法:用法、按揉法在颈项两旁及背部肌肉上操作10 min,用拇指按揉法与拿揉法操作双侧风池穴、天宗、肩井,点按百会及其周围,用拇指按揉太阳、头维、曲鬓等胆经穴位。②颈椎旋转提拉扳法:放松手法结束后,让患者低头前屈,医生一手肘部及前臂托住患者下颌,嘱患者低头,并让其向一侧旋转至锁定的位置,另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对侧颈椎棘突下,在患者颈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双手配合进行向上及反向的旋转提拉扳法,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再用同样的方法旋转提拉扳另一侧,最后再用前述放松手法予以局部放松,操作结束,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组连续3个疗程观察疗效。
2.2对照组采用电脑颈椎牵引机做颈椎坐位枕颌带垂直牵引,牵引角度为前倾10~20°,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调整牵引重量,一般为8~20 kg,每次20 min,每日1次,配合口服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20 mg口服,每日3次。2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临床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多数消失,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伴发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工作生活所受影响有所减轻;④无效:眩晕和其它伴随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直指方》:“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景岳全书·眩运》:“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多,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所谓“无虚不作眩”。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血粘度增高,脑动脉内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辨证属中医的血瘀痰凝,脉络不通。瘀与痰既是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加之本病病程较长,多发于中老年人,故本病之本当为正气亏虚,再由病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痰凝,使脉络受阻。故以补气行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血管病变的名方,临床多用于脑血管意外等气虚血瘀病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起痿废;配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合用,能补气、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既能补不足之正虚,又能通瘀滞之邪实,标本兼顾,虚实兼施,使气血畅通,清窍得养,而诸症得消。现代医学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活血化瘀、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防止血栓形成、降血脂、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提高组织灌注,改善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代谢失衡等作用,能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营养性血流量[2]。手法按摩能松弛颈部软组织,缓解颈部的肌肉紧张状态,改善颈部和头皮的血液循环,松弛交感神经,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正骨手法可以纠正颈椎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改善和纠正颈椎异常曲度,改变椎间隙结构,消除因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因素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经作者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ZY/T001~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翟丽莉,吕建华.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2(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