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科学家国别迁移过程中的集聚分析

2014-10-17 00:38邓侨侨
高教探索 2014年5期

邓侨侨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人才向美国集聚是人才迁移的一个普遍趋势。然而,科技精英人才的迁移是否也呈现美国集聚现象还有待分析。本文通过对汤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科技精英人才向美国迁移并形成集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其教育阶段以及职业生涯的早期,随后这种趋势逐渐减弱;一些亚太国家在与美国的人才竞争中,没有出现人才持续流失到美国的现象,反而从人才迁出国转变为人才接收国;而经济因素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国家政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被引科学家;国别迁移;人才集聚

一、问题的提出

19世纪以来,人才迁移成为带动世界经济与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变量之一。[1]在已有的人才国别迁移趋势与集聚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是一种普遍趋势[2],而美国被认为是人才国别迁移最终的目的国。多克奎尔等对1990年170个国家和2000年190个国家的移民进行分析[3],英国华威大学的学者对汤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物理学家和生命科学家,以及美国顶尖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的出生、学士、博士和现职这四个时期的居住国进行统计和分析[4],马奎恩等对亚洲科技人才选择研究训练(Research Training)和建立研究网络(Research Network)的国家情况进行分析[5],都反复论证了这一结论。

对上述现象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开放的移民政策和较高的工资水平是人才迁入美国的主要因素[6];有的学者认为美国存在着一个较大精英阶层的吸引[7];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大学在招收国际留学生方面的特殊政策[8]。而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归根结底,经济收益才是影响人才国别迁移与集聚的首要原因。[9]只有迁移后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有关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迁移才会发生。[10]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大多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特定专业的人才,通过分析其国别分布情况来研究迁移趋势;而人力资本理论长期以来对迁移与集聚的原因分析针对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术人才(High-skilled Workers)。那么全球科技精英人才(Scientific Elites)的国别迁移与集聚是否也呈现相似的趋势特征,而人力资本理论能否解释这一特殊群体的国别迁移与集聚趋势都还有待进一步地分析。

因此,本文拟以全球科技精英人才的代表——高被引科学家为样本,将其学术职业生涯划分为学士到博士、博士到初职(博士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初职到现职三个阶段,分析高被引科学家在这三个阶段的国别迁移规律和集聚特征,并结合相应的问卷调查、统计、结论,试析形成趋势的原因,从而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的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统计公布了近三十年来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学科内全世界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科研人员。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高被引科学家不同职业阶段的迁移与集聚趋势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1.国别迁移概念。长期以来,人才迁移都被描述为人才从原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11]但近几年,杰出人才的流动被认为是“脑循环”(Brain Circulation)[12],所以迁移已不再是单向的、非此即彼的运动。故本文中的国别迁移主要是指人才基于工作单位的变动所引发的居住国的改变。

2.人才集聚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才集聚是一定数量的人才资源以组织为单元的汇集、协作、竞争、创新的过程。[13]但这种集聚的概念强调的是人才在某一时刻集合的数量,并不能准确地表现人才迁移的特点。故本文中所说的集聚是指在迁移过程中,某个国家和地区人才迁入大于迁出的现象。具体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当某一国家或地区高被引科学家迁入比例与迁出比例之差大于0时,则表示在这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了人才集聚。

3.高被引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划分。已有关于职业迁移的研究主要是对人才从博士到现职阶段迁移特征的分析。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自由流动中,工作经验往往比学历、职称更具竞争力。[14]可见,获得博士学位后的迁移与职业生涯中的迁移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为更好地了解高被引科学家国别迁移规律与集聚特征,本文将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现职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博士到初职、初职到现职两个阶段。

4.简历分析法。本文首先采用简历分析法,通过对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信息(Curriculum Vitae,简称CV),即个人的教育经历、职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客观而又系统地量化分析,对人才国别迁移趋势与集聚特征进行探析。当前运用简历信息对人才迁移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正如劳戴尔的总结,无论是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科学家百科全书、项目申请等哪种方式获得的信息,用科学家的简历对科学家的迁移情况进行定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15]

汤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提供了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个人简历信息,为本文的简历收集提供了便利。截止到2011年1月,数据库共收录4601名在全球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信息,本文收集到其中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信息,占总样本数的53%。

本文以汤姆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提供的高被引科学家的通讯单位为其现职单位及所在国家信息,按照在同一时间段,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地方学习或担任主要工作的原则,确定其学士、博士、博士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以下简称为初职)。基于以上数据,对高被引科学家从学士到博士、博士到初职、初职到现职三个阶段的国别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

三、实证分析

1.高被引科学家向美国集聚主要形成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的迁移过程中

在所选样本中,20.05%的高被引科学家在学士到博士阶段发生了国别迁移。其中从美国迁出的比例为8.64%,而迁入美国的比例为72.20%。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美国集聚了63.56%的高被引科学家,成为净迁入率最高的国家(见图1)。从集聚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来源国分析看,在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国家的高被引科学家都呈现向美国集聚的状况。而经济发展优势可能是其从学士到博士迁移过程中形成美国集聚的关键因素。正如二战前留学生流向近代科学的发源地欧洲一样,二战后,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根本原因。[16]

2.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的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有所减弱

在所选的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2.10%,略高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的国别迁移比例。虽然从全世界范围看,美国依然是高被引科学家净迁入率最高的国家(见图2),但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向美国集聚的情况相比,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集聚于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的比例从63.56%下降到22.90%。英国则成为流失率最高的国家,其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14.53%。

且从集聚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来源国的分析中还发现,英国也是从博士到初职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最多的国家。可见,英国在与美国之间的人才迁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国现象严重。由此也佐证了OECD的研究结论,即英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国。[17]

3.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迁移过程中没有向美国集聚

在所选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4.61%。但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出与迁入美国的比例分别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为-1.5%,因而,没有出现向美国集聚现象(见图3)。从具体的国家层面看,一些亚太国家,诸如澳大利亚和沙特则成为这一阶段高被引科学家集聚的国家。

而美国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没有出现集聚现象,正是因为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向澳大利亚、日本等亚太发达国家集聚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在人才输出国的境况改善到足够有吸引力之前,大规模人才回流的现象极少发生”[18]。因此,从博士到初职阶段澳大利亚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学家迁入美国,而从初职到现职阶段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入到这两个国家的现象,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国别迁移情况,但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显然并不像上述学者所说的那样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从本文对高被引科学家的国别迁移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学家向美国迁移与集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教育阶段,随后这种趋势逐渐减弱,在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的迁移与集聚过程中,美国还出现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主要来自于英国。一些亚太国家,特别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从人才迁出国转变为人才接收国,没有出现人才持续流失到美国的现象。

3.经济因素对科技精英人才迁移与集聚的影响仍旧是比较明显的。沙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沙特能集聚众多的高被引科学家显然与其近几年大力投资本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关。“沙特阿拉伯于2007年投入约27亿美元巨资,开始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大学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得以建成,并通过‘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首批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19]

参考文献:

[1] 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 钟水映.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刘昕译.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张体勤,刘军,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6):70-72.

[14] 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刘巍.美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学理论,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辉耀.人才战争——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7.

(责任编辑 陈志萍)

2.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的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有所减弱

在所选的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2.10%,略高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的国别迁移比例。虽然从全世界范围看,美国依然是高被引科学家净迁入率最高的国家(见图2),但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向美国集聚的情况相比,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集聚于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的比例从63.56%下降到22.90%。英国则成为流失率最高的国家,其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14.53%。

且从集聚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来源国的分析中还发现,英国也是从博士到初职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最多的国家。可见,英国在与美国之间的人才迁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国现象严重。由此也佐证了OECD的研究结论,即英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国。[17]

3.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迁移过程中没有向美国集聚

在所选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4.61%。但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出与迁入美国的比例分别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为-1.5%,因而,没有出现向美国集聚现象(见图3)。从具体的国家层面看,一些亚太国家,诸如澳大利亚和沙特则成为这一阶段高被引科学家集聚的国家。

而美国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没有出现集聚现象,正是因为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向澳大利亚、日本等亚太发达国家集聚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在人才输出国的境况改善到足够有吸引力之前,大规模人才回流的现象极少发生”[18]。因此,从博士到初职阶段澳大利亚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学家迁入美国,而从初职到现职阶段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入到这两个国家的现象,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国别迁移情况,但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显然并不像上述学者所说的那样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从本文对高被引科学家的国别迁移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学家向美国迁移与集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教育阶段,随后这种趋势逐渐减弱,在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的迁移与集聚过程中,美国还出现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主要来自于英国。一些亚太国家,特别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从人才迁出国转变为人才接收国,没有出现人才持续流失到美国的现象。

3.经济因素对科技精英人才迁移与集聚的影响仍旧是比较明显的。沙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沙特能集聚众多的高被引科学家显然与其近几年大力投资本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关。“沙特阿拉伯于2007年投入约27亿美元巨资,开始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大学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得以建成,并通过‘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首批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19]

参考文献:

[1] 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 钟水映.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刘昕译.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张体勤,刘军,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6):70-72.

[14] 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刘巍.美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学理论,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辉耀.人才战争——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7.

(责任编辑 陈志萍)

2.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的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有所减弱

在所选的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2.10%,略高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的国别迁移比例。虽然从全世界范围看,美国依然是高被引科学家净迁入率最高的国家(见图2),但与从学士到博士阶段向美国集聚的情况相比,高被引科学家从博士到初职阶段集聚于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的比例从63.56%下降到22.90%。英国则成为流失率最高的国家,其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14.53%。

且从集聚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来源国的分析中还发现,英国也是从博士到初职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最多的国家。可见,英国在与美国之间的人才迁移中,人才流失到美国现象严重。由此也佐证了OECD的研究结论,即英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量流向了美国。[17]

3.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迁移过程中没有向美国集聚

在所选样本中,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阶段发生国别迁移的总体比例为24.61%。但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出与迁入美国的比例分别是38.96%和37.46%,集聚的比例为-1.5%,因而,没有出现向美国集聚现象(见图3)。从具体的国家层面看,一些亚太国家,诸如澳大利亚和沙特则成为这一阶段高被引科学家集聚的国家。

而美国在这一阶段的迁移过程中,没有出现集聚现象,正是因为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向澳大利亚、日本等亚太发达国家集聚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在人才输出国的境况改善到足够有吸引力之前,大规模人才回流的现象极少发生”[18]。因此,从博士到初职阶段澳大利亚和日本大量高被引科学家迁入美国,而从初职到现职阶段高被引科学家从美国迁入到这两个国家的现象,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1.科技精英人才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国别迁移情况,但向美国集聚的趋势显然并不像上述学者所说的那样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从本文对高被引科学家的国别迁移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被引科学家向美国迁移与集聚的趋势主要发生在教育阶段,随后这种趋势逐渐减弱,在高被引科学家从初职到现职的迁移与集聚过程中,美国还出现了人才集聚的逆差。

2.在迁移过程中,向美国集聚的高被引科学家主要来自于英国。一些亚太国家,特别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从人才迁出国转变为人才接收国,没有出现人才持续流失到美国的现象。

3.经济因素对科技精英人才迁移与集聚的影响仍旧是比较明显的。沙特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沙特能集聚众多的高被引科学家显然与其近几年大力投资本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关。“沙特阿拉伯于2007年投入约27亿美元巨资,开始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大学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得以建成,并通过‘阿卜杜拉国王奖学金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60多位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首批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19]

参考文献:

[1] 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 钟水映.我国人才外流现象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才,1999(11):47-48.

[3] Docquier F.& Marfouk A.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killed Workers (1990-2000) [R].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WPS3381,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4.

[4] Ali S.,et al.Elite Scientists and the Global Brain Drain[M].Romania:UNESCO-CEPES,2009.119-166.

[5] Marceau J.,et al.Innovation Agents:the Inter-country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Hubs in Asia[R].The 25th Celebration Conference,Denmark,2008.

[6] Saint 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7] Gerstl J.& Perrucci,R.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lite Mo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65,38:224-232.

[8] Freeman R.B.What does Global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ean for the US? [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2,2009.

[9] Ballweg J.A.& Li,L.Employment Migration among Graduates of Southern Land-grant Universities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1992,9:91-102.

[10] [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刘昕译.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5.

[11] Jacques G.& Anne,M.G.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Brains:Exodus or Circulation? [J].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1997,2:195-227.

[12] Johnson J.M.&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98-316,1998.

[13] 张体勤,刘军,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6):70-72.

[14] 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6.

[15] Laudel G.Studying the Brain Drain:Can Bibliometric Methods Help?[J].Scientometrics,2003,57:215-237.

[16] 刘巍.美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学理论,2010(25):211-213.

[17] Auriol L.Care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R].OECD STI Working Paper:JT03280854,2010.

[18] 王辉耀.人才战争——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19]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7.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