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学校初中化学“绿色课堂”的初步探索

2014-10-17 23:34杨菊萍
化学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绿色课堂绿色教育师生关系

杨菊萍

摘要:对构建农村学校初中化学“绿色课堂”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师生关系融洽是实现绿色课堂的前提,优化教学策略是形成绿色课堂的保障,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是促进绿色课堂形成的催化剂。

关键词:绿色教育;绿色课堂;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实验探索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2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绿色教育与“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本意是通过绿化校园,让学生在享受一片“绿色”的同时,感受生态的重要,体悟生命的意义,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具有相关知识,毕业后能像“绿色的种子”播向社会,为改善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绿色”事业打下基础。

然而近年来,人们日益关注、呼唤的“绿色教育”与此有所不同。什么是“绿色教育”?这要从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说起:为了应对升学考试竞争,一些学校、一些地方不但强化了应试训练和知识灌输,甚至于集中优质资源大办“超级学校”和复读班。据媒体报道,在某“名校”,学生从6:00早读到22:00教室熄灯,中间要上各种课多达13节(不包括早读),每天只能睡7个多小时,其余时间每一分钟都被精确计算,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使学生没有自由支配时间;很多学生即使跑操手中都拿着一本书,稍有间隙即争分夺秒学习;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学校成了“超级高考工厂”!优质生源的争夺和资源的严重失衡,造成了“一个学校升学率上去,一大片学校跨掉了”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关注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拓展、深化原先的绿色教育理念,形成了新的“绿色教育”理念。

按照新的理念,所谓“绿色教育”,就是摒弃片面发展的应试追求,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个性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就是要正确处理、协调、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重视利用非智力因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施育人。“绿色教育”坚决反对育人目标的千篇一律、格式化,积极倡导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努力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开辟空间和舞台,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绿色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后劲,努力为学生终生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不分阶层、地位、贫富与智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权,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

“绿色教育”是在与应试教育长期反复抗争、较量中孕育形成的,体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

“绿色教育”与绿色教育的共通之处在于“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重视学生成长的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的本质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教育”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关注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2 “绿色教育”理念催生绿色课堂

怎样实施“绿色教育”?课堂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绿色课堂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环节。

绿色课堂,是以“绿色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是“绿色教育”理念催生形成的。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曾积极提倡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构建动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充满活力的高效“绿色生态”课堂。绿色课堂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在我国,对绿色课堂的提法很普遍,当中也不乏理解成环境教育的课堂,然而更多的是与绿色教育相对应的课堂,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绿色课堂是从实际出发的,因而一定是多样的。叶澜教授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绿色课堂;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倡导的“理想课堂”,是绿色课堂;肖川先生提出的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课堂,也应该是绿色课堂。总之,能使学生有个性地健康成长的课堂、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都应该是绿色课堂。

3 初步探索与体会

曾经问过学生:为何喜欢我、喜欢化学课?学生们说:“因为老师待人公平,不会因为成绩的差异把同学分为三六九等”;“老师有爱心,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和大家沟通而不仅仅借助自己老师的权威以势压人”;“老师认真负责,对每一个同学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轻易宣判某一个人‘发展前途等于零”;“老师有一颗童心,组织学习时常用游戏的形式,激励学生用一定的实物奖励”;“老师课上得好,能运用一些亲近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知识的冷漠外壳”;“老师思想不守旧,能够包容同学们的个性,说话不啰嗦,有点幽默感”等等。

学生的回答不但鼓励笔者继续这样做,也激起了深入认识“绿色课堂”的兴趣。近年来,笔者围绕“改善教学行为,构建农村学校初中化学绿色课堂”这一课题作了一些初步探索。现简介如下。

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笔者认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化学课堂就是绿色课堂,它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改进,我们的化学课堂必然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意味无穷。

3.1 师生关系融洽是实现绿色课堂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圈。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马卡连柯曾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哪里有爱的火焰在燃烧,有炽热的情感在升华,哪里就有成功的教育。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形成积极的情感回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课堂提问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拍拍他的肩,真诚地说:“没关系,能说出你的见解其实你已成功了一半。”这样的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教师在语言表述时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着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情况时,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并同时用眼神对全班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试一试!”这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得到了信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借助2013年区域内部中小学绿色质量指标(师生关系)的分析报告,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业质量与师生关系呈正相关关系,师生关系越好,学生学业质量就越好。良性的师生关系体现在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民主,不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底,学生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对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激励等,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做法。

从举手这一细节看,一节课中举手发言学生的人次、分布面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是实现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直观体现。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就把自己视为大人了,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再加之中考的压力悄悄走进他们的心里,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就更少了,差不多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笔者采取了“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举措,提倡三条基本原则:女生优先,男同学要谦让女同学;前排优先,当前、后排同学同时站起来时,后排同学应该谦让前排同学,但后一个机会相应让给后排同学;经常发言的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力求做到活而不乱。此外,这项措施也提倡发言时的文明礼仪,一旦课堂上有争论,必须先肯定他人的意见,然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对其进行补充。自实施这一举措后,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一发问,便有好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在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时,我们有义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能促使其有效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不受传统束缚,敢说、敢想、敢做民主平等的环境,所有想法均受到重视、尊重、赞赏和鼓励的环境。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的精神,真正让学生舒展灵性,畅所欲言。虽然这不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张扬个性的机会,但是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在那些积极的同学的感染下,即便是那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积极发表意见的。

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但如能在问题教学中体现一定的民主平等,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在对实验室制氧的教学中,有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而教材上是以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据理力争:电解水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体现民主平等,且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笔者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用水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可行的,也很理想,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如此学生们有点释然,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一堂课在师生和谐的讨论中顺利进行。

3.2 优化教学策略是形成绿色课堂的保障

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内40分钟的教学效益,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优化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引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佳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但是他们仍然是孩子,对游戏仍有极高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九年级第一次阶段复习的内容中,包含有第一、第二章物质的初步分类、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上复习课时感觉非常枯燥无味。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此时采取闯关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笔者把这些知识点设计成如下的闯关游戏: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一板块采取组与组竞争形式,要求组员人人参与,以传纸片写出20种元素名称及符号、30个化学式、10个化学方程式,学生手中三张纸片依次相传,在5分钟之内看哪一组能准确并迅速地过三关,而后收齐四组的成果投影,评选讨论其中的知识点,通过如此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板块完全是计算,预设有部分学生跟进较慢,但因为是建立在前一板块的模式上一一对应出现,学生不觉得有压力,有着一股尽快冲关成功的意愿,反而课堂氛围特别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课堂是学生自由挥洒的舞台,是学生自我成功的天地。而这一切转变的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阶段练习反馈经常让人欢喜让人忧,有时教师的讲解收效并不大,这时让学生去相互间解惑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课前,教师让课代表把批完的练习卷发下去,先自行订正,不会订正的题号写在黑板指定区域。上课后请全班同学在练习中圈出罗列在黑板上的题号,然后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解小组,逐一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解,对组内不能解决的,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力争把所立错题全部破解。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期间笔者不断地巡视、观察,这样的形式一般控制在半节课左右,此时组内自行破解已无法再继续,要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梯度较低的题,组内已自行解决,梯度高的笔者还是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笔者也会适时地把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碰到难度高的几乎没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笔者也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还是由学生共同解决。

在课程改革试验中,教师走下讲台,从控制学生转变为依靠学生,从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服务者、引领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3 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是促进绿色课堂形成的催化剂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作为一种开展探究性教学常用手段,是大受中学生欢迎的。根据我校2013届学生中进行的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化学课最吸引他们的是化学老师风趣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期间最喜欢的化学实验形式是学生分组实验,其次是看同学上台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参与、主动地发现,充分享受成功的乐趣,快乐地学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在初中化学“燃烧与缓慢氧化”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得知盛有热水的烧杯盖的铜片上的红磷、热水底下的白磷不燃烧,得出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学生在精读燃烧的条件后,有同学问: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有的学生说,把它从水中取出来接触空气;有的学生说向水中通入空气。当学生尝试使白磷在水中燃烧之后,高兴之情无以言表。但细心的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白磷在水中燃烧时不像空气中燃烧那样有大量白烟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形成的白烟是什么?在水中燃烧时白烟哪里去了?教师又以此为线索诱导学生去探究这个新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发现,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阅读和探究更加热烈、更加投入。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演示实验,与其教师一人独揽,远不如让学生上讲台去做或者师生合作完成。那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做成功的演示实验,教师可让在分组实验中懒得动手的学生上讲台演示。当然,这需要教师事先要做好观察。这样的学生,一般说来,具有比较低的实验技能。临场,往往会做出一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容易引发学生哈哈大笑……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会使台下观察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教师再三强调高效得多;同时,这善意的哈哈一笑,对台上演示的学生又是一种鞭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受辱”的感受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勤于动手的决心。反之,教师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也有可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那样,就得不偿失了。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会遭受失败的实验,正好可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能找出实验失败原因的,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失败的滋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可培养学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使学生体验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如让学生上讲台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不是不燃烧,就是燃烧现象不太明显。怎么办?只有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进做法或借鉴更科学的实验方法。如教师这时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再应用于实验之中。如此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获得终生难忘的学习体验。

生活中有很多事与化学息息相关,也有很多物品可用来做化学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有更深切的体验。如结合农村家庭实际可设计以下家庭小实验:制简易净水器、木炭与木材燃烧的比较、利用家中材料制取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中溶解蔗糖的实验、铅笔芯粉末之作用研究、清洗水垢、面碱与食醋的反应、制作皮蛋等。

通过实验探索的开展,学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有了较大的拓展,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探索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化学的愿望,而且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乐于质疑和探究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总结

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基于绿色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师并不会失去学生的尊重,而是以更多的亲情代之,同学之间培养起更多的友爱。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的乐趣和效益,今后,我们还将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教学有效性的科学探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能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启发更多的同行去研究与创新,共同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共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对绿色教育的执着追寻——评蒋寿建《追寻绿色教育》一书[J].理论前沿,2008,(12):48.

[2][美] 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lther著.沈湘秦译.张厚粲审校.自主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4.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肖川.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J].人民教育,2007,(11):16.

[6]张艾君.构建绿色课堂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7]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绿色课堂绿色教育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发展学生自主思维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绿色课堂的构建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绿色教育”指导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创新反思
激发学生潜能 打造绿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