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
《田园诗情》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章,描绘了牧场之国——荷兰的田园风光。“田园”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而“诗情”,则是它的灵魂。文章中,作者虽从不直接抒情,但在淡雅的文辞、舒缓的笔调中,无不流淌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读文章,我们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品味到荷兰田园的那一番诗情。
一、 诗情,源于美景
文章中,作者并没有集中笔墨,特意描摹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将这些美景藏在对奶牛、骏马等牲畜的描写之中。如,“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这样优美的短语俯拾皆是。
品味田园诗情,第一个层次便应该是对这些美景的欣赏,这正符合我们欣赏风景的习惯。来到一处,最先吸引我们,必定是这些外在的、易于感知的事物。让学生遵循这样的客观认知规律,找出这些优美的短语,美美地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景,读出诗情。
二、 诗情,源于自由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描写了牧场上的各类牲畜,有奶牛、骏马、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份源于自由的诗情。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牛犊像孩子,老牛似家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家给人的感受总是温馨而舒适的,和家人在一起一定是轻松、自在的,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就多了一份温情,多了一份愉悦。甚至,我们还可以尽情想象:还有的牛在做什么?将画面进一步充实,使这份闲适的自由更浓郁一些。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初读这句话,总被“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随风飞扬”这三个词打动。因为它们不仅写出了骏马的形,更表现出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神”,而这“神”的外在表现便是“自由驰骋”。文本虽是概括描写,但在阅读的再创作中,我们却仿佛看见:无论是水洼,还是山坡,或是丛林,骏马都可以风一般刮过,想到哪里,便跑到哪里,这份自由,便是无拘无束地奔跑。
此外,如“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等短语,也都写出了牧场上牲畜们安闲的状态。而无论是闲适,还是自由驰骋,它们共同的生存状态便是自由。而自由不正是诗一样美好的东西吗?
三、 诗情,源于宁静
作者一直在用舒缓的笔调描写着、叙述着,处处透出一份宁静,尤其表现在“傍晚挤奶图”中:“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段文字紧扣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阅读中,我们可以从“严肃沉默”“一片寂静”“都不叫喊吆喝”“没有响声”“默默无言”等词直接感受到作者对这份宁静的渲染。请学生轻轻地、柔柔地读出这份宁静,是解读本段的不二法门。
此处的宁静,并非死一般的沉寂。“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非但没有打破这和谐的画面,却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般,衬托出田园的宁静中又不失盎然生机。萦绕于牧场上的这份宁静,是构成田园诗情的重要因素。
四、 诗情,源于幸福
田园诗情,源于外在优美的风景,也源于牧场上牲畜们表现出的自由自在,还在于那份看不见、摸不着,却萦绕四周的宁静。读到此处,我们对田园诗情的品悟,从外在可感的层面逐步深入到内心感悟的境界。
诗情,往往是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因为心有所动,故情动而辞发。读《田园诗情》,似乎很少能读到人的活动,然而,细一推敲,我们又发现人无处不在。
直接描写人活动的句子,文中仅有一处“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个片段,学生很容易看到。还有些语句,学生稍一思考,也能“看到”,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从这些文字的后面,读者能看到人在无微不至地照料奶牛,也能看到人们在繁忙地运输着一罐罐牛奶。再深入一步,甚至从“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成群的骏马”“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中,我们也可以想见,为了饲养这些牲畜,人们付出了怎样辛勤的劳动。
田园的主人是谁?毫无疑问,是人,只是人将自己隐藏在了幕后。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牛羊成群的田园里,人们是忙碌的,无疑更是幸福的。幸福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种幸福感,更使田园之上,诗情浓郁。
细读这篇文章,至此,我们从“美景、自由、宁静、幸福”四个不同层次欣赏了荷兰田园上浓郁的诗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