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华 刘国庆
【题解】毋庸赘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故实践性理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经历着”学语文》的文题表述显然在文法上不够准确,但笔者意在针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步履匆匆、环节切换频频之现状,笔者常常为师生在课堂中的那份“急”而急。本课教学中,笔者试图聚焦目标,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地琢磨着学语文的课堂时空,也就是努力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语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学会“看”的观察方式
1. 看图简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生:(齐)变色龙。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老师就感觉到大家有点喜欢它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先后的顺序写的,先写的是——,然后是——,最后写的是——
生:先写的是发现变色龙;然后是端详变色龙;最后写的是——放回变色龙。
师:三部分中主要写的是——
生:(齐)端详变色龙。
(课件展示“变色龙”图)
师:这,就是我们一行人好不容易发现的变色龙。我们好好地端详一下。(师生静静观察)
师:谁来简单地说说观察到的变色龙的特点。
生:它的眼睛很奇特。
生: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
生:它长着四只短短的腿,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
生:它的尾巴这么弯,可能是因为它在树上生活,然后它要把这尾巴卷住树干。
师:他在边观察边想,有意思!
2. 学会观察
师:作者也仔细地端详了变色龙,看看他是怎么观察的。(出示)
■读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1. 默读第9自然段,用“ ”标出观察到的
变色龙的身体部位。
2. 组内交流作者的观察顺序,并讨论讨论
作者这样观察的智慧。
(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各人想法。)
(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讨论特写)
小组长:谁先来说说?
生1:我发现作者写了变色龙的全身、头上、嘴、两眼和身躯。
生2:我来补充,还写了背部、腹部、短脚和尾巴。
生3:他还写出了它的嘴是三角形的,眼睛是凸起的。
生4:我发现作者是按顺序写的,先写了全身,然后再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
生5:我觉得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
生6: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变色龙又不像我们人这样竖着长的,应该是从头到尾的顺序。
……
师:差不多了吧?哪一组先来说说?如果他汇报不
名师新课
完整同组同学可以优先补充。
(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它的头是椭圆形的。
师:这是在写“头上”,直接说部位——
生: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短脚、尾巴。
(师分别用红色标注出这些词)
生:我来补充,还写了全身。
师:接下来,老师想跟大家配合着读。老师读变色龙的身体部位,你们读特点。(师生配合读)
师:发现作者这样观察的智慧了?
生:作者是先写全身,再写各个部位。
师:先全身,再部位,也就是由整体到——(生:部分)
生:写部分的时候也是有顺序的:先写头,最后写尾。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原来作者不是一般地“看”(板书:看),他是先看变色龙的全身,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对不对?部分中他又是先看头,最后到——(生:尾)他看得非常讲究啊(板书:顺序),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他才能够把变色龙完整地告诉我们。
师:谁来读一下?让我们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作者的观察顺序。(指名读)
师:有点顺序了。但是顺序不够突出,不够明显。谁再读一读?(再指名读,朗读较好)
3. 绘声绘色地讲
师:读书就要这样读。光读还不够,我们还要能够讲出来。接下来同座的同学练习着介绍介绍变色龙,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讲得要——
生:绘声绘色。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个词,看看大家有没有真懂这个词。“绘声绘色”地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啊?
生:讲得要非常投入,最好要配上动作。
生:要让别人觉得是真的。
师:真好!都听到了吗?开始练着讲。
(生练讲)
师:哪位同学来讲?其他同学要看着她,听她讲,因为这不是一般地讲。大家会不会看,他一讲完,我看大家的反应就知道啦!
(生讲)
生:我觉得钱艳秋的面部表情可以再丰富一点。
师:哪一句话?给她示范一下。
生:(生边读边表演)变色龙全身翠绿,可以体现变色龙很绿。
生:(生加动作)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手势可以放在这里。
师:很好,有趣!
师:(对刚才的那位学生)是不是还想来讲一下?(生点头)
(生第二遍讲,讲得很精彩)
4. 绘声绘色地读
师:给她掌声。真的很不错!把这种绘声绘色的感觉送进去读,要求更高了,谁再来?
(一生读,非常投入,众生情不自禁地掌声)
师:非常好,读书就要这样读,这就叫绘声绘色。
二、 绘声绘色朗读变色龙的捕食和变色,学会“问”“实验”等观察方式
师:我们继续往下学。(出示学习要求)
■练习朗读
组内自由结合,选择变色龙捕食或变色中的一个内容练习朗读。要求:达到“绘声绘色”的状态。
(继续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读得绘声绘色!)
(小组学习,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读你选读的部分,不一定要读完整,绘声绘色的感觉很重要。
1. 展示交流捕食部分(出示第10~12自然段)(略)
2. 展示交流变色部分(出示第13~14自然段)
师:哪组来介绍变色龙的变色部分?(生读)
师:读得很明白,尤其是那个顺序读得特别清楚。听出来了吗?(边说边标记:“先”“接着”“再”)
师: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见识一下变色龙的“变”。
(课件展示:变色龙不同环境下的变色,生情不自禁地惊叹着……)
生:变色龙十分的神奇。
生:变色龙和其他动物有鲜明的区别。
师:好,把感受到的神奇送进文中去再读。(生读)
师:这就叫“百闻不如一见”。你看,朋加沙抓起变色龙,放置不同环境下,让我们发现了它真的会变色。
师:同学们,其实这也是一种观察方式。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观察方式吗?
生:实践。
生:试验。
师:同学们真会体会。这种亲自动手去做,就是我们说的“实验”(板书)。
师:有一位科学家是这样说的,一起读——(出示,生齐读)
名师新课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师:让我们都来实验一番。这样,你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抓变色龙,你想把它先放在哪儿?接着?然后?它的肤色分别在怎么变化着?(出示)
■练说:
“我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接着,又把它……再把它……”
生:我先把它放在窗帘上,它变成了窗帘的颜色;接着,又把它放在纸上,它变成了白色;再把它放在绿板上,它变成了淡绿色。
师:还有谁是怎样实验的?有没有特别有趣的放法?
生:我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皮肤上,眼看它慢慢变成肉色;接着,又把它放到头发上,看着它变成黑色;再把它放在裤子上,看着它变成绿色。
师:哦!你看看她很刺激的,她把变色龙放在身体的部位上面,是不是?
3. 尝试多角度观察
师:(结合板书)我们看,本文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看”,还进行了——(生齐答“问”),还进行了——(生齐答“实验”)。
师:有没有学会作者这样的观察方法?
生:学会了!
师:光说不足以证明,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
■尝试观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各种动物,如狗、猫、鸡、鸭、鹅……如果再让你好好观察它们,你会用上哪些方式?
(生思考,交流)
生:我想去摸一摸鹅的毛,看看软不软!
生:我会在狗面前放一根骨头,看看它是怎样吃骨头的!
生:我会观察鸡是怎样下蛋的!
生:我会把骨头隔着一块玻璃放在那边,看狗会怎么急法!
师:哈哈,真是考验啊!有没有其他观察方式了?
生:我还会问家长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比如狗为什么会吃骨头?猫为什么会喵喵叫?
师:对,这些都是我们好奇的!
生:我还会问小鸡为什么会在饭后吃石子?
师:我相信我们五(5)班同学,你们下次再遇上动物,肯定会用各种方式去观察的。
三、 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学会抓主要特点观察
1. 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目光再转到课文里来。文中除了第14自然段在用“实验”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变色龙果然——(生齐答“名副其实”)。
师:是的。其实课文中还有好多地方写着变色龙的变色,真正会观察的同学还会观察文字。(出示)
■读出变色的名副其实
1.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能表现变色龙名副其实的词句。
2. 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读读、品品相关词句。
师:(行间巡视指导)默读是要有一定速度的,抓住有用的去读。(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2. 交流展示
师:都发现哪些句子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第6自然段。“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这里的“找了一阵”,说明大家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变色龙,说明变色龙的变色本领很强。
师:你看,她有体会了,朗读得就特别有感觉了,非常好!还有发现吗?
生:我找的第12自然段。“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蝴蝶自在地飞过来,表明它并没有看见变色龙,说明变色龙变色隐蔽的本领的确很高!
师:哦!这个同学很有读书能力!你看,表面上这个句子不在写变色龙,但实际上却是在反映着变色龙的变色,这就叫真读书。很有语文水平的!还有发现吗?
生:“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这个也说明了变色龙的变色能力强,它的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
生:“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这句话说明了变色龙对自己的变色很自信。它认为别人看不见它,认为自己隐藏得很好!
师:变色龙在那里掩耳盗铃呢!它之所以掩耳盗铃,主要还是——
生:变色本领强!
师:对对对!还有吗?同学们的发现越来越深刻了!
生:“你别看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
名师新课
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昆虫。”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别的动物不可以,完全是因为它隐藏得很好!别的动物看不见它,向它飞来,然后它就可以乘机吃掉它们!
师:所以,它能坚定地在那儿——
生:一动不动!
师:佩服我们五(5)班的同学,你们真的很会读书!这些句子表面上看起来不在写变色龙的变色,但却处处表达着——
生:变色龙的变色!
师:所以,课文的第15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生:(齐)“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3. 引申“变色龙”,学会抓主要特点观察
师:其实啊,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提到“变色龙”,一般是用在哪些人身上?
生:一般用在见风使舵(生读成了tuó),比较阴险的人身上。
师:有个词你用得非常好!但是音读错了,是“见风使——舵(大数多学生:duò)”!你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生领读“见风使舵(duò)”两遍)
生:还可以用在立场不稳定的人身上。
生:也可以用于超市职员。
师:怎么了?超市职员是变色龙?(众笑!)
师:哦,我猜得到你是要表达超市职员们善于与顾客沟通,是吗?(生点头)
师: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契科夫,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变色龙》。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这篇小说不是写动物的,是写——(生齐答“人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搜来读读。
师:无论是作家笔下的变色龙,还是我们心中的变色龙,其实我们都在指向着变色龙的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变色(生齐答,师结合黑板上的课题用“红△”标记“变色”)。
师:来,我们一起读好这个题目,让所有人都清楚它的特点——
生:变色龙。
[教学反思]
亲身经历无疑是最有价值、最为宝贵的学习过程与资源。语文教学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形成语文素养。《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展开了学生学习的经历,让学生“做中学”,历经的是言语实践,形成的理所当然就是“语文经验”了。
“经历着”学观察 关于观察,“莫泊桑拜师”的故事很能说明。福楼拜让莫泊桑学会观察,不日,莫泊桑满脸懊丧,跟老师讲:“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福楼拜赶紧纠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真正会观察者可谓凤毛麟角。归结原因,一是我们的指导大多停留于口中,以至于学生对“观察”一词过口而不入心;二是我们缺失大量的观察实践活动,观察之法得不到生根。
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特设置了“读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的学习活动:学生们不仅很顺利地标出了作者观察到的变色龙的身体部位,还在组内讨论了作者这样观察的智慧:“由整体入手,再到部分”“部分中又按前后顺序,从头到脚,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这样观察就不容易乱了”“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地扣住特点进行观察了”……学生对作者观察之道的真正明悟,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程。用笔标出,这是阅读的过程;用手比划,这是把观察顺序印刻于心的过程;再讨论体会观察之妙,这是探究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更需着力谈及的是本课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会观察的引领。教学中关于“观察“的学习没有止于“看”这一方式,更聚焦于“问”“实验”的多种方式。这是对学生脑海中“观察局限于‘看”这一常规思维的突破,这也是《变色龙》这一文本具备的特有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对多种方式观察的收获,有一种拨开云雾之感,甚为欣喜。于是在教学中顺势而为,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各种动物,如狗、猫、鸡、鸭、鹅……如果再让你好好观察它们,你会用上哪些方式?”这是对学习新知的监测与实践,也是教学中着实的一笔。观察,显然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经历着”学讲述 2011版新“课标”要求,阅读文本“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语文教学中,复述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接触文本内容,从而内化文本,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着力进行了“讲述”这一言语实践。
作者对变色龙的外形观察很是讲究,从整体到部分,从头部到躯干再到尾部,井然有序,条缕清晰。对每一部分又着力于特点的观察与描摹,如何将这些成为学生的语文积累,实现语文学习的增值,于是就有了“练习介绍”这一环节。教学中,学生们津津乐“述”,首先围绕“‘绘声绘色地讲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大家相互出主意。大家明白了“讲述不求语言的原封不动”“讲述要带上动作的比划”“讲述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讲述还可以带上自己的想象”。在相互提醒下,同座间开
名师新课
始了讲的练习,言语在教室内激荡,“讲述”能力从学生品评中来,课堂成了真正的“言语场”。愚以为,通过历经讲述,学生们很快明晰了变色龙的部位特点,有效盘活内化了文本语言,从而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有效训练,也顺利抵达了新“课标”所提的要求。
“经历着”学朗读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对某一段文字进行感情朗读,用意在“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但我们却很少会花心思让学生“练习着”读出恰当的情感,“练习着”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停顿、轻重来表达内心体会到的情感。所以课堂中常常见到的感情朗读几乎是如出一辙的“读书腔”(曹文轩语)。2011版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本课教学中,“绘声绘色”一词显然不仅仅作为文后要求的一个重要词语在进行教学,更是把“绘声绘色”一词放在了“讲”与“读”的实践层面。
“练习朗读”这一环节是在进行“绘声绘色地讲”之后的学习活动——“绘声绘色地读”, 前者为基础,后者为落脚,前者为后者作了铺垫。教学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感情朗读,实质上学生在绘声绘色的状态下,自然调动起内心的情感体验,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由“绘声绘色地讲”到“绘声绘色地读”的转换。无论是组内学生的相互指点,还是班级交流朗读时的相互点评与主动示范,学生在不觉间提升着朗读,读书的声音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发自真实的内心。学生真实“经历了”学习朗读的过程。
“经历着”学品文 品读文字,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是“向内容说再见”的具体操手,也是任何语文老师都愿意并且会着力的训练项目。但具体从哪些角度去品读文字,教学中常常又表现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学生即便在教师的带领下品读起文字,但当学生“独行”阅读时又显得莫名其妙,找不到抓手。本课教学中,安排了“读出变色龙的名副其实”这一教学环节,着力进行了品读方法的学习。
让学生在读、品、评,比较中,揣摩字词表达的准确;在咀嚼文本的字里行间对变色龙“变”这一主要特点中,揣摩作者叙述性表达之妙。品读过程中,学生渐进掌握了比较、筛选等品读语言的方式。语言之妙隐藏得有深浅,学生品读言语的能力也有深浅,于是就有了发现言语之妙的先后,这样组内互学、班级交流等教学过程也就有了张力。
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也是多维度的。让学生“经历着”学语文的过程是本堂课的着力点,但实践起来尚显浅尝辄止,有遗憾,就有希望!
【评析】
听姜树华老师的课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似乎在用他的课堂诠释着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我们在赞叹和共鸣之余,更多的是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一、 广阔的课程视野
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只有找准了这个节点的正确坐标,才能科学地定位教学目标。《变色龙》一课的教学目标,姜老师是这样表述的:
1. 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了解其外形及行为特点,活用文本语言。
2. 学习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
3. 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文本魅力。
这些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课程视野。具体地讲,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对小学而言,三个学段的目标逐步提高、螺旋上升,教学时必须紧扣这些目标,切忌“低段高读” 或“高段低读”。本课目标中“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和“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文本魅力”无疑呼应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和“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教学要求,体现出了鲜明的学段特点。
二是单元重点。“单元”作为教材系统的一个中观层级单位,最为集中地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这三五篇课文为什么会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要共同解决一个怎样的重点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要素。因此,我们要对单元整体进行全面把握,要把单篇课文置于单元整体之中进行考察和审读,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不良倾向。《变色龙》一文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仔细研读这4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观察自然(动物)”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这一教学重点,本单元的《练习》已经作了很明确的提示,编者在“诵读与积累”中列出了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的三条关于“观察”的名言。很显然,这些名人名言是对单元重点的一个最好注脚。当然,总目标相同,不代表子目标一样,4篇课文分别指向“观察自然”的几个不同维度。前两篇主要落实在情意层面,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第三篇担负着学习观察方式,培养观察能力的任务;第四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观
名师新课
察所得进行有序表达的范例。姜老师在备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单元的重点和每篇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定为本堂课的核心目标。
二、 鲜明的学科特点
我们常说,语文姓“语”,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变色龙》这堂课的教学,姜老师自始至终带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道。
一是品词析句,指向“特征”。变色龙之所以得名,原因就在于一个“变”。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变色龙之“变”的呢?姜老师让学生默读全文,画出表现变色龙名副其实的词句,读读品品。对直接写“变”的内容,姜老师一带而过。重点则放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那些间接描写的句子上。如“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使他们明白,变色龙之所以“一动也不动”,对“我们”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它觉得自己隐藏得很好,不容易被发现;蝴蝶之所以飞向挂着变色龙的豆藤,因为它没有意识到危险,同样说明变色龙隐蔽得很好。教学中,类似这样品词析句的片断还有很多,如引导学生推敲“单独”和“分别”两个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眼睛的奇特。我以为,姜老师在课堂上围绕关键词句的这些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训练了思维,同时又让学生初步学习了对事物进行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是学用结合,领悟“方法”。本课的训练重点在于“学会观察的基本方式”,围绕这个重点,姜老师通过第9自然段的教学,首先抽象出“看”这一最为常用的方法,同时指出,“看”还要按顺序、抓特点。接着,又很自然地归纳出了“听”和“实验”两种方法。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还用“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这句伽利略的名言进行了强化。可能会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就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但姜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安排了一个假想的观察训练:“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各种动物,如狗、猫、鸡、鸭、鹅……如果再让你好好观察它们,你会用上哪些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必要,而且富有实效的补充和延伸。因为针对文本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只是进入一个“学”的系统,而链接生活,举例实践,才能进入“用”的系统。“学”“用”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巩固从课本中学到的方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此外,本堂课的教学,姜老师还非常注重朗读和讲述。通过朗读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通过讲述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和吸收。朗读和讲述的灵活处理,使语文课的学科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三、 高效的学习方式
本堂课,姜老师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努力践行《2014年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自觉呼应“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字要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智慧让学。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主人是学生,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所以,教师要学会“隐身”,甘于“让学”。本堂课上,姜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读书,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讨论,让他们练习,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中理解文本,学习语言,形成能力。
二是有效合作。这种“有效”主要表现在:①小组合作具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实的铺垫。学生在每次 “合作”之前,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他们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读书、思考、并做记号。这个“自主学习”特别重要,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才有意义。②小组合作能有序开展,全员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本堂课的小组合作非常规范,井然有序,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交流和讨论之中,没有主宰者,也没有旁观者。在讨论时,大家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我们能清晰地听到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样的合作,才是真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③教师非常注重对合作学习的管理。课上,姜老师能深入各个学习小组和学生交流,这是在了解学情,并进行观察、指导、解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能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要知道,有些即时生成远远比教师课前苦心孤诣设计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是精彩“展示”。本堂课上,姜老师以小组为“展示”的基本单位,主发言人“展示”之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丰满和提高“展示”的水准。本组补充完毕,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小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把“展示”的机会还给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有效地杜绝了旁观者的出现。这是其一。其二,在“展示”的环节,能坚守“本体”,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用得最多,也最具实效的学习方法还是“读”。第三,姜老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诱导和升华,通过归纳和提炼揭示观察的基本方式。第四,教者多次提醒学生在别人“展示”时注意倾听,重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姜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
刘国庆,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