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014-10-17 15:31徐林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国文叶圣陶文学作品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与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差异,以致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常常模糊不清。夏丏尊曾指出:“国文为中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笼统的一科。因为文字原是一切学问的工具,而一国的文字又有关于一国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为内容包含太广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体,教学上苦于无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所以笼统。”他举例说:“一篇《项羽本纪》当作历史来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记住历史上楚汉战争的经过情形就够了,如果当作国文来读,事情就非常复杂,史实不消说须知道,史实以外还有难字、难句,叙事的繁与简,人物描写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出现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规矩法则,都须教到、学到才行。这些工作,往往一项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项,倘若要一一教学用遍,究不可能,教者无法系统地教,只好任学生自己领悟,学者也无法系统地学,只好待他日自己触发。结果一篇《项羽本纪》,对于一般学生只尽了普通历史材料的责任,无法完成其在国文课上的任务。”①叶圣陶也指出:“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各就自己的见解,谈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②

必须指出: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语文课程负有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具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早在1940年9月,叶圣陶在《中等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和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叶圣陶同时指出:“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③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人民教育》曾先后发表过《反对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叶圣陶说:“我谓课本中明明有政治性文篇,明明有文学作品,宁有避而不谈政治与文学之理。所称不要讲成云云者,勿脱离本文,抽出其政治之道理而讲之,化为文学理论之概念而讲之耳。”④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均明确规定“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或者政治课。”

1963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文章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自然的或者有关社会的知识,因为那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那些学科的工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

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识或理论修养,因为那是政治课的工作。”“就整个的语文教学来说,还是不能不把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明确地、突出地提出来。”⑤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张志公还不断提醒人们:“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行为准则,有零七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既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也不能唯主独尊,不及其余。”⑥“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我独尊。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不过,还有‘宾,就是说,在语文课里,由于语文本身的综合性,捎捎带带还能办不少事,比如思想的感染陶冶,联想力、想象力的发展,思考力、推理力的发展,等等。”⑦

小学语文课无疑负有德育、美育的任务,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都要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来进行。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另搞一套。无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是以文学课代替语文课,也就取消了语文课本身。语文课的德育和美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是一个随机生成、日积月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诗歌、散文,小学生学语文当然要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文学是一门艺术。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它以人为表现中心,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以形象思维作为思维方式。与政治读物、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并且,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作家锤炼加工过的语言,语文课通过学习典范的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技能,取法乎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是语言的成品。文学作品以语言为载体,以语言为表达形式。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读物、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从根本上讲都是学生学语文的语料。并且,政治读物、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童话、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政治读物、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章的学习不能相互代替。

小学开设的语文课,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语言学概论。小学生学语言,重在学习语言的运用。大学中文系学生学语言,重在探讨语言的规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形式的感知进而到言语内容的掌握,同时获得各种知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又进而学习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言语的理解与表达,又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的思路。“知识与能力”这一方面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内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以奠定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也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方面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该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新增“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一条,反映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该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

大家论语

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这些建议说明了语文知识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明确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反对脱离语言实际、死记概念、系统完整讲授的倾向。这些建议还说明了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范围和难度;明确了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规律,要依靠语言的积累和语感基础,依靠实践运用中的体味把握。此外,该课程标准还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识字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① 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

②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41.

③ 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3-54.

④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7.

⑤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27.

⑥ 张志公:《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N].文汇报,1992-6-12.

⑦ 张志公、庄文中:《工具实用现代化》[M]//庄文中:《构建语文教育的立交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7.

(徐林祥,扬州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国文叶圣陶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霜的工作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