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杉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
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唤起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后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怀,充盈着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宝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文中充沛而强烈的情感无不是作者无比深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和怜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看到国运衰微,生灵涂炭,屈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切的呼喊和叹息。然而面对奸臣掌权,小人当道的现实,“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想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是多么困难,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文中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报国尽忠之志,永远是屈原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为了人类进步,为了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爱国爱民的大道理简单地移加给学生,这种说教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只会适得其反。而教师将这一主题融入经典名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传诵千古的文句中去感受和领悟前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祖国事业。
苏轼有三篇作品入选高中新教材,在讲授《定风波》时,我们必然会提及他的生平经历。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他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因为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在讲授这课时我还结合《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来加深学生对苏轼处世态度的理解,并用了金圣叹的“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见一片光明空阔”作点评,进而让学生知道做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在种种挫折和打击面前不惊恐、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气度和胸襟。
二、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境界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紧贴现实,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直面挫折、美的发现、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爱的奉献、发现幸福、树立自信、讴歌亲情等,囊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并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作文训练贴近学生实际,这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通过第二课堂实施德育渗透
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及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
新课改语文课堂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进而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