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者如攻坚木

2014-10-17 12:49于欣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咸鸭蛋鸭蛋韵味

于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一文,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之作。全文谈风俗、说鸭蛋、忆童趣,聊文化,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风物的热爱,充分体现了汪氏“小叙事”、“大情怀”的风格。但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作品,不仅学生初读后不以为然,就连不少语文老师,也感到“仿佛似琉璃”,空灵无抓手。笔者在历届执教本文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连环问题阅读教学的路径,化无形于有形,自以为大有收获,愿与方家切磋分享。

一、精心设问,自然走向教学核心

《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笔者查阅了《端午的鸭蛋》的诸多教学设计,发现多是从文章内容方面逐段提出零碎的问题,然后再抛出汪曾祺语言的特点,请学生找出例句品味。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和选材的用意仍流于表层认识,对语言的品味更是支离破碎。

这就需要根据教学重点,立足课文的整体阅读,将问题进行整合重组,在教师充分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组连环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筛选有效信息,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逐步向文本纵深处漫溯。

经过一番苦心探寻,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文体教学要求,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端午习俗,理解乡土情怀和闲适之意”上,将“品味平淡自然而又别有韵味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架构全篇,设计如下一组问题来贯通整个课堂的导读:

1.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2.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

3.文章对小小的咸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有什么“味”外之“味”吗?

4.作者添加了哪些“营养元素”使看似平常的语言别有韵味呢?

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内容概括、情感把握、语言品味三个维度解读全文,循着这组问题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不同层面的“读”,来解决问题,从而梳理出这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初读拎脉络,再读悟情感,精读明技法,品读咂韵味。

二、节点导学,沟通津梁咀嚼语言

课堂如流,行至品味语言的重点环节,为了丰富学习方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引导学生匍匐在字里行间,感受汪曾祺语言的特殊魅力,笔者特别用心设计了一个互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各小组合作讨论,将体现汪曾祺语言魅力的“营养元素”写在卡纸上,然后贴上黑板,师生共同评议,据此寻找语言品味的节点。

当是时,小组内部积极讨论,组际之间互评互点,最后整合沉淀为:“方言”、“文言”“幽默”三种元素,然后各组纷纷找出诸如“空头”、“白嘴”、“道道”等方言,体会语言的地方特色和自然质感,找出诸如“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等文言词句,涵咏其中淡淡的幽默情趣。学生们兴致高昂,但当笔者问起还有哪些元素体现汪氏语言的特殊韵味时,却三缄其口。

此时,笔者的做法是先出示如下课件,然后用突出的口语色彩范读如下一组句子:

①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继而提示:大家听出什么特色来了?学生马上大声回答:幽默!口语!口语!教师顺势提醒学生,文章写到妙处,口语运用适当,有时反比书面语更自然更灵活。学生纷纷颔许。

随即再出示一组课件:品一品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有什么妙用?

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②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③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学生纷纷练读。笔者听出学生读“吱”字,语速不一样,马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品读展示。一派认为“吱”字要读得短促,才能突出红油很多,筷子一扎下去,摁都摁不住。拖长了读,就没有这种油多的情状。另一派认为,“吱”字要读得长一些,因为如果读得短促,那就是红油“喷”出来,其实筷子头扎下去,红油不会马上喷出,而是慢慢“涌”出来,可以好长时间。一时间,争论哗然,莫衷一是。

笔者待时机成熟,引导学生认识:其实,阅读文学作品,只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就是境界。特别读汪曾祺的作品,要有一点耐心,一点生活经验,还要有一些文学品位,就像这两位同学体会得都很有道理。像“吱”、“抵”、“掏”这类字眼,看似普通,却传声、传神、传情,足见汪曾祺先生炼字炼句功夫了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出汪氏语言之所以亲切自然别有韵味,在于巧用文言点缀,适当运用方言口语,精于炼字炼句。而这些语言方法都是学生们可以借鉴学习的。

最后引用汪曾祺关于语言的追求:“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树,枝干枝叶,液汁流转,一枝摇,百叶摇;它是‘活的。”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典型语段读出这种“活的”美感。学生代表朗读,自豪之情、幽默之趣溢于言表,传达出了汪曾祺语言的淡而有味的神韵。

三、鼓励质疑,以学定教发展个性

在以上共性阅读的基础上,根据“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课堂的后半部分,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抽丝剥茧,既有必要性,又有挑战性。唯有此,教师才能根据学情和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预设相关助读资料,拓展导学,将文本阅读引向深入化,将思维发展引向个性化。

本来课前预设了三个问题,但课堂上,学生只问了其中一个问题:结尾联系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离题。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第二段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引用他《随园食单》的材料?而且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比较有同感。

笔者在课堂先出示如下(原备解决预设问题用的)助读资料——

汪曾祺的小女儿汪朝曾说:“我爸爸在家里只有两个任务:写美文与做美食。”……除作家外,汪曾祺还有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 ,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

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找出依据解决问题。学生马上找到答案:袁枚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而汪曾祺会做美食会写美文,自认为比袁子才有实践,所以不大喜欢这个人。文中又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所以就引用了。教师因势利导,这叫爱屋及乌,“爱蛋及蛋”。

关于篇末囊萤夜读的联想是否赘余,只要从结构和风格两个角度分别论之,即可迎刃而解。

可见教师要结合学情,重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将预先准备的助读材料灵活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教给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阅读方法。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咸鸭蛋鸭蛋韵味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走遍万水千山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咸鸭蛋里的“四好学生”
鸭蛋小厨神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