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物理高考命题特点与2015年备考建议

2014-10-16 18:13于永建
求学·理科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标考点图象

于永建

2015年的一轮高考备考已经启动。埋头备考之前,更要先抬头看路。笔者通过对近年特别是2014年高考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高考命题特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近年物理高考的命题特点

1. 通过科学史的灵活渗透,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改下的物理高考,重视对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敦促考生关注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全国课标Ⅱ卷、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均出现了此方向的考题。

2. 通过题型创新,敦促转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对“信息题”的考查逐年加强。“信息题”将中学未曾学过的概念、公式、规律或结论等渗透高考试题之中,让考生即学即用。如全国课标Ⅰ卷2012年第21题的“球壳定理”,2014年第18题中“已知线圈内部的磁场与流经线圈的电流成正比”等就属于高中物理教材中未曾涉及的内容,在考题中以已知信息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模型构建及知识迁移能力,并体现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与渗透。上述两例均属于文字结论型信息题,今后还要关注公式型(如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势公式、引力势能Ep=-G等)信息题。

3. 注重教材回归,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第15题有关“安培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影响因素问题”,是源于教材的一个题目,体现对教材的重视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形成过程的考查。如果不详读教材,只依赖资料,很难得分。

4. 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考题,从考题走向社会,“STS-EL”试题受到空前重视

“STS-EL(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经济、生活)”试题在近年高考卷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如2014全国课标Ⅰ卷第19题的“行星冲日”,第24题的“安全距离”;课标Ⅱ卷第20题的“磁谱仪”及24题的“高空跳伞”,处处充斥着生活的气息。而“静电聚焦”“电子天平”“嫦娥玉兔”“远距离输电”“霍尔元件”等实际模型及“石墨烯太空电梯”等与诺贝尔奖相互结合的科技试题则分别出现在2014年重庆、山东、浙江、四川等各地的考卷中。

5. DIS试验、探究性试验、教材经典实验的变式考查在2014年高考中得到凸显

笔者在《求学》2014第6-7期的《2014新课标卷物理考纲的变化解读》一文中专门提到“传感器、DIS实验、探究性实验试题”,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的第22题,即第一个实验题中,虽无“DIS”一词,但其汉语意思——“数据信息系统”已经出现在高考题中。可见通过高考命题,将渐进地敦促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

全国课标Ⅰ卷的23题是典型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个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题,用到的主要思想方法几乎全在教材之中,足见高考命题“重视基础、注重通性通法”的特点。

6.图象考查不受考纲限制,数学课改对物理高考有微妙影响

对考纲中所讲的“只限于υ- t图象”的说法要有深刻理解——要会υ- t图象与a- t图象、x- t图象之间的翻译,还要会Ek- t、Ek- x、Ep- t、Ep- x及υ- t图象,甚至机械能—位移图象E- x、机械能—时间图象E- t之间及其与实际情景间的互译。另外,电势随距离变化的φ- x图象,场强随距离变化的E- x图象等均不可忽视。从2014安徽卷的第17题等例子可以看到这一点。而2014全国课标Ⅰ卷的第18题还涉及图象的斜率问题,甚至可以用微积分来计算。当前的数学教材内容变了,它对物理命题有微妙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读图能力、图象翻译能力的训练不可忽视。

二、新高考命题的试卷结构与考点分布

近年各地高考物理的试卷结构与考点分布相对稳定,以全国课标卷为例,其结构为:8(选择48分)+2(实验15分)+2(计算32)+2(选考15分)=110分。

1. 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四力和四电,史法渗透间;图象图形热,信息与估算;

静力与动力,场路交流电;万有高频点,能功磁通变;

探猜新趋势,模型实际联;关注信息题,自主加移迁;

单位不忽略,传感图象翻;多少可脱贫?二十五多点!

全国两套课标卷,选择题8个。一般为力学、电磁学各四个,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试题和科学史试题经常渗透于其中。信息题、估算题、猜想探究性试题、图象翻译题是新课改后的热点题型。

静力学(合成分解、平衡条件、动态分析、正交分解、矢量三角形),运动学(直线、曲线、平抛、圆周),动力学,静电场(电场线、电势、电势能、电功、场强、静电平衡、电容等),直流电路(动态分析、全电路欧姆定律、故障分析、含容、电感、传感器),电磁感应、万有引力、交流电等是必考内容,也是高频考点。

选择题的高考平均得分在24—26分,达到此范围,就达到了平均水平,故说二十四到二十六分是“脱贫分”。

2. 实验题的命题特点

一力加一电,“读数”常出现;探究最看重,基本实验变;

表格与图象,设计器材选;看图得结论,误差提议建;

年年有新题,教材是题源;形式虽在变,方法可移迁。

实验考点共11个,力学6个,电学5个。需抓住典型实验,用减法复习策略,逐个复习,而不是随机地碰一个算一个,毫无目的与计划。

3. 计算题的命题特点

命题重主干,模型实际联;运动牛顿律,能量高频点;

直线与平抛,历年必有圆;粒子场运动,渗透磁感应;

学科内综合,直流交流电。

全国课标卷的第一个计算题,即第24题多为运动学问题,偶尔命制静力学、电磁感应或功和能的问题,难度适中,一般考生可得满分。区分度最大的是压轴题,以电磁学为重点,常见考向如下: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带电粒子在磁场,磁电拼合场或磁电复合场中的运动。

这是历年命题的热点(2005—2012年多为此类),STS-EL模型要重点兼顾,如回旋加速器、强子对撞机、托卡马克、质谱仪、磁流体发电、电磁流量计等。

(3)电磁感应结合电路、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安培力类。

安培力与能量、电荷量、磁通量、焦耳热等结合,从动力学、能量、图象角度考查。 重点关注STS-EL模型,如磁悬浮列车(直线电机)的“浮”与“动”、电磁弹射、电磁炮、感应加速器、与地磁场相关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力学中的动力学、动能定理、机械能、平抛、圆周运动亦可命制压轴题;天体运动及万有引力命制信息题型、估算题型可能会是以后的新趋势;“玉兔”月球车或“嫦娥奔月”与“回家”进行考查也不可完全排除。

综上所述,对于计算题,一轮复习时应该全面进行,主干考点重点训练。

三、高考一轮备考建议

1. 研练真卷,体验真题,把握方向,恰当定位。

建议考生进行真题限时演练。如课标卷地区的考生可以两套课标卷进行限时演练,力争在60—8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然后自评。刚升入高三的同学的成绩一般在50分上下,这属于正常情况。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错题进行归类总结——哪些题型、哪些知识点错了,错因何在?高考命题特点如何,哪些是高频考点?难度如何?等等。通过感悟高考,把握备考方向,制定备考策略。

2.教材为主,系统复习,考点过关,方法排查

以教材为主线,系统复习,对物理学史、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从整体上把握。不但进行知识考点大排查(必考部分共71个考点,其中力学23个,电磁36个,单位制1个,实验11个),还要进行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大梳理,例如理想化模型法、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放大法、补偿法、对称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极限法与微元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等等。

3.考点必练,注重经典,总结归纳,题型归类

做题不在多,关键要全面,知识重理解,系统练到位。考点题型要练到,经典题目不回避,总结归纳提炼精华。常用的物理方法要注意全面运用。

4.自主复习与他助复习相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于备考

备考中,统一复习与自主复习相互补,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既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专心听讲,又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研习,重点突破。“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参与度越高,两周后检查的学习效果就越好,最高的学习效果是“教别人”。因此,我们提倡备考中的合作交流,互讲互评。

5.依据实情,针对练习,薄弱之处,专项训练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薄弱环节要重点下力量。最好进行专项训练,重点突破。

6.主干知识,重点掌握,选考内容,全面系统

即使是课后的“阅读材料”“做一做”等栏目,也不可忽视。

7.笔记要整理,方法要总结,错题要纠正,常反思,常归纳

知识建成网,方法系统化,熟能生巧,利于迁移提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06-JKGHBG160)和河南省教研课题“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课标考点图象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