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道路及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道路交通的行车安全性。而道路景观作为系统中道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状况及驾驶心理,从而对车辆的运行状况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道路景观对改善道路周边环境,舒缓驾驶员的紧张情绪,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道路景观设计优缺点的基础上,从交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及等级公路在景观设计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为设计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建设开发和自然资源保护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道路沿线自然环境,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在满足驾驶人员行车视觉冲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采用由道路和园林设计人员分工协作共同设计道路及其沿途景观的方法,在设计勘察道路线形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沿线自然景物及地形地貌美化道路。60、7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道路美化条例》和《公路绿化技术规范》,80年代末,运用先进的勘测勘察设备和现代栽植技术对有关条例和规范进行了完善修订,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
德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由公路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道路景观绿化理论。特别是在道路与周围景观;道路本身线形的视觉质量及道路的线形组合问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对涵洞、防护墙、绿化种植、噪声防护、环境保护及安全防护等设施的设计与布局,尽量减少或避免因为设计及布局不合理而造成对环境、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据此,德国的道路设计及道路景观建设方面的经验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主要依据。
日本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开发了道路高新绿化技术。相继制定了包括《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景观仿真技术》、《高速公路绿化技术五年计划》、《高速公路十年及长期发展规划的绿化办法》和《立体绿化》等绿化新技术。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为道路景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起,恢复生态成为各国道路绿化的目标。自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生态和道路会议,为各国的道路专家深入探讨道路生态问题提供了机遇,为道路景观技术发展搭建了技术平台。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部门为改善和提高现有公路技术状况,推进公路标准化、美化建设进程,于1987年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并在国道107率先试行。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通畅、整洁、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协调的建设要求,为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又对原来制定颁发的《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完善,为我国道路景观提供了技术规范。截至目前,虽然在国道107、104,京福、连霍高速等道路的景观设计取得了理想效果。但总体上我国的道路景观环境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技术理论体系,对道路景观绿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对道路两旁的建筑、绿化、设施等景观要素的设计缺乏统一考虑,整体布局不合理。广告招牌随意张贴,道路交通设施分散、零乱,广告主只考虑自己的需求,缺乏全局观念和审美观,规划部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道路两侧的绿化、照明、广告牌等设施花样繁多。尤其是在通往城市景点及名胜古迹的道路两侧,眼花缭乱的广告,层出不穷,既没有凸显当地的人文风貌,也没有彰显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增加了驾驶员的视觉疲劳,还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安全驾驶。
道路的规划设计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满足人、行车安全的需要。许多道路由于缺乏资金,只是单一的注重道路本身而忽视了道路的主体人的需求。例如,在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方面,表现为数量不足,标注信息量不够,种类单一,未能及时放置等问题。夜间照明灯具不按规定设置或开关,损坏后不能及时更换等。在十字路口或转弯处不按规定安装或开启信号灯等指示装置;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标志线模糊,缺乏无障碍设施等。线形不良路段缺乏轮廓标线的诱导标志;部分路段绿化植被色彩过于单调,裁剪高度不合理,既不能满足驾驶员的视距要求,也不能满足防眩的功能,或者选用色彩过于缤纷,分散了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了行车安全。
驾驶员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行车经验选择合适的行车速度。模糊或者混乱的道路标识,不明显的线形道路,往往会改变驾驶员常有逻辑思维模式,这正是造成驾驶员操作失误,发生危险的重要因素。
公路两侧或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内的绿化植物或景观设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是影响安全行驶视距条件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的弯道内侧树距与行车道过近,驾驶员的视距不能满足安全行驶所需的横净距要求。特别是当路侧行车道过于靠近平交路口时,相交的道路被遮挡,驾驶员不容易辨别平交路口尤其是小平交路口的存在,从而引发行车事故。即使在交叉口设置了警告标志,行车道树的栽植也不利于驾驶员观察相交道路的交通状况,若支路上有车辆突然驶入主线,就极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冲突,甚至引发事故。
图1 植物的种植遮挡视线
在有绿化中央分隔带的公路上,如果中央绿化分隔带设置过于靠近平交路口或距离中央分隔带开口过近,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也容易诱发交通事故。
在路侧和中央分隔带的视线净区内以及平交口的通视三角形内不宜有高于驾驶员视高的道路景观元素。此外,树木遮挡交通指示牌,或是遮挡交通信号灯,阻碍驾驶员有效获取道路信息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会降低道路管理设施的有效性,对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设计时要结合道路性质,在综合考虑道路景观的尺寸、数量和造型的同时;还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求简洁明快、造型新颖,体现道路整体性和有序感;从出行者的角度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2)相关部门要严把施工安装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
(3)严格加强道路两侧广告牌的管理。广告牌的尺寸与布局要与道路的整体统一相适应,清除道路两侧不匹配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附属设施或广告牌匾。
(4)要明确道路、景观等附属设施管理部门的责任。由于城市道路、景观等附属设施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及时沟通、协调,做到道路、景观等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统一规划。
(1)应采用布置方式,使弯道内外侧的景观绿化效果突显弯道的视觉效果及道路线形变化。
(2)在弯道处设置引人注目的色彩交通设施,强调路段的重要性或特殊性。
(3)在弯道处合理布置及景观诱导的同时,通过线形诱导标、轮廓标和交通标线等,提前引导驾驶员前方行车方向的变化,弥补道路线形视距不足的问题。特别在山区悬崖及急弯、陡坡路段,应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设置防护栏或防护墙,以防失控车辆冲出路外。
道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优美舒适、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美化道路交通环境,还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所以,在道路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在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景观的艺术性与道路行车安全性的有机结合,人、车、路及景观的和谐统一,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道路交通环境,确保安全畅通的行驶。
[1]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51-155.
[2]庞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李卫,曾超,索晓涛,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20-121.
[4]王云,崔鹏,江玉林等.公路景观类型美学感知差异及其原因初步分析[J].中外公路,2006,26(1):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