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艳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理想形成的阶段为13~18岁,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年龄阶段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的一生都有可能为青年时树立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多姿多彩的青春里虚度了光阴,挥霍了青春,没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那么,他的一生就有可能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中度过。学生树立理想的阶段刚好是中学阶段,我很庆幸自己是一位中学班主任,能够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担负起引领学生成长,助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任。笔者时常从以下几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
一、借助课本中的美文,让榜样活起来
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作为班主任又兼语文老师,我时常随机利用课堂这块大阵地、文本这部播种机把真善美的种子和追求理想信念的勇气洒播在学生的心胸和脑海中。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中,针对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自私、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这种情况,我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在我国的河南洛阳附近,有一处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的风水宝地,它本被皇帝选作皇家的坟地。可是,有一个人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感动了皇帝,使得皇帝把这块风水宝地赐给了他家。八百多年过去了,他的后代依然传承着他的教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写照也已成为大丈夫精神的丰碑,让我们走进《岳阳楼记》,让我们学习范仲淹。”
再如针对现在的学生爱攀比、好享乐、怕吃苦的现象,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时,我鼓励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了解一些名人成长、成才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明白一个道理:上天将要委以重任于某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会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把每一次的挑战都当做生活的历练。况且,无论今天的我们遭受怎样的苦难,比起我们的先辈遭受的磨难来说,都不值一提。
还有,在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大声朗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正气、正能量油然而生。教师无需讲解,学生已怦然心动,并努力地将行动化为行动。在教师的激情介绍和热情引领下,这一篇篇美文从平面的文字化作了立体的榜样,让学生可感受到古圣先贤的灵魂和行动,这为学生的行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借助班会的引领,让榜样站起来
班会课是集中教育学生的好时机,针对现在的学生喜欢影视作品、讨厌空洞的说教的特点,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经典的励志电影、感恩视频、演讲精品让学生学习、观看、揣摩及领会,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影响,取得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我曾经利用45分钟的班会课时间,让学生们观看了《胡克的一生》。当学生看到天生没有双臂,只有一只“小鸡腿”的胡克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战胜身体的缺陷,用幽默乐观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并且走出国门,到很多国家去演讲的时候,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班会课上“站立起来的榜样”使学生有勇气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借力自我的超越,让榜样动起来
学生的眼睛和心灵无时不刻地关注着教师的一举一动。难怪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老师是学生的镜子。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渴望表现自己,又怕同伴说自己爱出风头的特殊时期。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容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我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打消学生的顾虑,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输入向上的能量。
例如:我曾经被人们称为书呆子,谈起读书写作来头头是道,但进行球类运动时却是笨手笨脚。为了更好地锻炼身体,我勇敢地向班上的学生请教,拜他们为师,并在学习打球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敢于出丑是成功的第一步。”这种言行一致的做法无疑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了希望的力量和信心的种子,学生纷纷仿效并超越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班主任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点燃学生梦想的火把,班主任的身体力行可以让学生离梦想越来越近。我相信,只要班主任能够保持激情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引领学生敲开梦想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