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应对猪流行性腹泻

2014-10-16 03:50路斌朱军华朱晓玲浙江省海盐县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肠绒毛病料流行性

文│路斌 朱军华 朱晓玲(浙江省海盐县畜牧兽医局)

张正东(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以仔猪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性疫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迅速、仔猪死亡率高等特征。

2006年、2011—2012年,该病先后多次在我国多地出现爆发流行,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仔猪发病死亡率极高,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广大养猪户需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一、发病情况

2012—2013年,浙江省海盐县启动了为期一年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调查工作和免疫监测工作。从调查的100多个场点(含规模场和散养户)发现,30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达82.70%,31~60日龄死亡率为32.55%,60日龄以上死亡率低于10%,其中有近10个场点死亡率达到100%。个别万头猪场和部分规模场也难以幸免,出现圈舍内母猪数远大于仔猪数的窘境。

从被调查对象中选取12个场点的12份肠道内容物病料进行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病原学检测,结果发现,PEDV阳性检出率为91.67%,TGEV未检出。

二、流行特点

PED到目前为止只感染猪,未发现其他家畜发病病例。各种日龄阶段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尤其以哺乳期的仔猪症状最为严重且愈后不良,多数因不能耐过而死亡;育肥猪尽管发病率也较高,但死亡率明显降低;而母猪发病波动变化较大且基本上无死亡现象。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圈舍一般阴暗潮湿,寒冷时节发病率较高。以当年11月份至翌年4月份发病最为普遍,5~10月偶尔也有检出。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若一个产房出现该病,基本上1个月之内出生的仔猪均会感染发病,少数存活的断奶仔猪也会出现顽固性腹泻、消瘦、饲料转化率低等现象。

PEDV经感染直接进入小肠,在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中进行增殖,最初造成上皮细胞的损伤,继而导致出现细胞功能障碍,长绒毛萎缩变短甚至肠绒毛膜出现脱落,造成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出现腹泻、脱水、酸中毒,进而导致死亡。

三、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0天以内,人工感染潜伏期为1~2天。临床主要症状为水样腹泻,迅速消瘦,少数伴有呕吐,肛门附近污浊。腹泻物呈黄色或蛋花样、灰色、透明水样,顺肛门流出。呕吐多发生于采食后或吃奶后,内容物呈黄色(黄白色)。病猪全身脱水严重,眼窝下陷,食欲减退或废绝,共济失调。

症状轻重与猪日龄有很大关系,日龄越小发病愈严重,死亡率愈高;成年猪发病较轻微且愈后良好,死亡率明显下降。哺乳期仔猪,特别是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多数体温无明显变化或发病初期轻微升高,表现为腹泻、呕吐、共济失调、颤抖、厌食甚至食欲废绝,多数因腹泻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60%以上,更有甚者死亡率达100%。

患病母猪常表现精神萎靡、厌食、持续性腹泻(10天左右),并能自行康复。育肥猪感染后同样出现持续性腹泻,偶有呕吐现象,但愈后良好,死亡率很低,可自愈。呈反复、间断性发病的猪场一般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用病猪肠内容物的无菌过滤液接种新生仔猪,4.5~24小时可人工复制出典型病例。从人工发病仔猪的肠内容物、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脾脏、肾脏、心脏、血液等脏器中均能检测到大量的PEDV。剖检观察自然感染发病仔猪,可见小肠鼓胀扩张,肠壁稀薄呈透明样,内充满黄色液体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肠黏膜不同程度脱落。刮取小肠黏膜镜检观察可见小肠绒毛变短甚至脱落,肠绒毛上皮细胞形成空泡。肠绒毛长度与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7∶1降至3∶1或2∶1。胃内充满大量黄色凝乳块样物,胃壁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块,胃内膜出血,肾乳头有黄白色结晶样物质沉积。全身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

四、诊断技术

PED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无特征性区别,难以区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流行病学调查选择典型病料(腹泻物、小肠段及肠道内容物等)进行检测。检测技术有病毒的分离鉴定、荧光抗体病原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

五、防控措施

1.免疫接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华毒株)-猪流行性腹泻(CV777株)二联灭活苗。

免疫策略:对于疫情稳定猪场或种猪场,每年10月对所有近期(最近1~2年)发生过PED的猪场、区域内的所有种猪和商品猪进行3次以上的免疫,每次免疫间隔15天左右。选择后海穴(交巢穴)部位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4毫升,小猪可酌情减量;妊娠母猪除3次及以上普免外还应该在产前一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免疫剂量为4毫升;出生仔猪在一周龄内进行一次免疫,免疫剂量为2毫升。特别提醒,免疫少于3次(不含3次)防疫效果不佳。

2.对症治疗。

(1)对症治疗。对于发生腹泻的仔猪,采用人工补液盐进行口服或腹腔注射补液,以防止脱水;饮水中添加脱脂乳以保护其胃肠道黏膜,必要时饲料中可添加木炭粉(或口服木炭银)以吸附液相减轻腹泻症状。同时,配合口服司密达粉剂和氧氟沙星可溶性粉或注射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磺胺类药物来防止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对于病情严重的仔猪可以尝试高效表达猪干扰素(5毫升/头)、白细胞介素或鸡新城疫Ⅰ系疫苗并配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治疗。

(2)合理地返饲。返饲是一把双刃剑,返饲的目的是提高母猪群的免疫水平,使哺乳仔猪得到母源抗体保护,免受PEDV感染,但返饲同时也是一个散毒过程。如果返饲后母猪无反应,可能并不能提高母猪的免疫保护力,扩散的病毒反而进一步危害新出生的仔猪。因此,反饲时需要格外注意。

用于返饲的病料必须经检测确认无其他烈性病原体污染;病料采集尽量选择日龄小(10日龄以内)、症状典型的发病猪,在出现腹泻后2天内采集小肠及其内容物,病料最好现采现用,长期储存必须-20℃冻存;匀浆病料组织选择深井水或不含消毒剂的水;研磨的病料需添加适量青霉素、链霉素,混合均匀后方可饲喂;返饲最好相对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剂量以大致每头仔猪病料饲喂5头猪为宜,应以猪出现腹泻临床症状为佳;隔离产前1月以内的母猪和哺乳母猪;产前1个月以内及产房母猪,在断奶后进行返饲。

(3)饥饿疗法。育肥猪、种猪出现流行性腹泻时,可采取暂时停食或限量饲喂的方式,时间需要持续2~3天。在此期间,为防止脱水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补液盐和抗生素,降低发病死亡率和防止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

猜你喜欢
肠绒毛病料流行性
初生麋鹿小肠的组织学研究※
鹅生长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AC34单丁/丙酸甘油酯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
三峡库区山羊化脓隐秘杆菌的自然感染情况
毛皮动物病料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微生物学检验材料采集、保存和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