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化 破解草原边缘化

2014-10-16 03:50李志强
中国畜牧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牧区草原信息化

文│李志强

2013年7月和9月,为加强草原信息化研究,推动草原信息化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联合部信息化办公室分别赴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开展了信息化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信息化在草原牧区的发展状况。从调研看,信息化在牧区仅处于起步阶段,在草原系统的应用比较落后,与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要求差距很大,亟待加强和重点推进。结合草原工作实际,对于如何推动草原信息化发展,梳理了几点建议。

一、草原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草原)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从调研看,有关地区对草原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生产信息化方面。精准、智能是生产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从调研看在牧区的畜牧业生产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一些科研院所在积极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了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已在7省区进行试用。内蒙古大学开发完成了国产挤奶电子计量及奶源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的奶牛发情繁殖、健康检测系统”,已在内蒙古伊利集团推广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在内蒙古鄂温克旗等地开展了草原电子围栏系统及基于北斗卫星的牲畜放养跟踪定位,目前均在科研探索阶段。综上看出,生产信息化在草原牧区基本没有进入民用阶段,仍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占绝对主导地位。

2.经营信息化方面。经营信息化主要是推动和利用农业电子商务。青海省重视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积极实施设施农业物联网项目,开展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运营试点,着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内蒙古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监控及产品安全溯源平台,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牧户、家畜等基本决策信息统计。牧区主要养殖的牛羊等大型牲畜,市场行情好,出栏时大部分有人上门收购,也有专门的集市进行交易,调研中没有遇到牧民使用电子商务经营的情况。

3.管理信息化方面。管理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政务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采集管理,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等。草原监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开办了门户网站“中国草原网”,既是新闻宣传和工作交流的窗口,也是信息系统的数据平台。建立了三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分别是农业部草原防火综合管理系统、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系统、草原违法案件统计报送系统等管理系统。还开办了专业网站“冬虫夏草网”。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开发了全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畜牧总站开办了“中国草业网”、开发了“草原生物灾害监测与治理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全国畜牧业方面建立了畜牧业生产监测系统、实现了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六大品种全覆盖;建立了国家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截至2012年,共记录种畜禽场18053个,实现了许可信息的录入、查询;建设了饲料监测平台和饲料监测结果上报系统,多数大型饲料生产企业自行研发或购置饲料生产过程控制软件系统;建立和完善了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平台,肉牛遗传评估信息平台已完成框架设计。

甘肃省农牧厅与电信公司合作,采用“以租代建”形式,建设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2011年6月20日正式开通运行,共召开视频会议及培训85次。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与生态补助奖励信息系统对接,全区18个旗县使用了该系统。

4.服务信息化方面。服务信息化指为农牧民提供便捷、高效、广覆盖的信息服务。

一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站、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提供公益服务。如中国草原网、中国草业网都有服务的内容。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个省区开通了“12316”农牧民公益服务热线,发布生产生活信息,接听解答农牧民咨询。甘肃省的热线2008年开通以来,5年来累计接听农牧民电话40万个、日均话务量300多个、制播“12316广播节目”近3000期,发布各类短信120多万条。青海牧区不少地方建立了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大厅、村级便民信息服务站等。

二是科研单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免费数据查询服务。如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数据共享平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数据网络发布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建立了中国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其数据库包括4000多种牧草信息、8种地理信息及多个地区、多个单位的野外调查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自主研发了GISBase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供内蒙古各旗县免费使用,节约了基层购买专业GIS软件的高昂费用。该所还建立了草原虫害、鼠害区划数据库,草原鼠害预测预报、雪灾监测预警、草原干旱监测等系统。

三是为农服务企业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如内蒙古润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通了“12582农信通”增值信息服务。

二、草原信息化发展亟待加强

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已提出多年,从调研看,草原信息化与国家“四化同步”的要求差距较大,发展现状堪忧,形势严峻。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员投入。调研中感到农业和草原部门的领导及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很不到位,人人说重要,可对信息化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几乎说不清楚。有的认为是建几个系统通过网络报送或收集数据;有的认为是通过网络卖东西,和生产管理部门无关;还有的认为是IT部门的事,和农业没什么关联。有些地方实际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领导却没意识到,以为工作基本还是空白。对信息化了解的有限,导致难以提出深层次的需求。这些既与认识不到位,重视抓业务,不知如何发展信息化有关,也与政绩观有一定关系,认为信息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看不出显绩,不能即时体现出政绩。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调研的青海省贵德县拉德村还没有铺设网络,走访的多个牧民家里没有见到电脑。该村去年刚实现全村通电话,牧民使用的手机大部分都不是智能的,村里也没有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该村去年成立的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等管理人员对电子商务几乎不了解。这种情况是青海省或者是广大牧区的一个缩影,牧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即便与全国的农村比也十分落后,信息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解决。

草原管理部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办公信息化条件较差,即便农业部草原机构涉及信息化工作的部门都做不到人手一台外网计算机,地方的办公配套设备可想而知,不少单位计算机等设备陈旧,网络设施不健全,网站建设和应用水平偏低,缺少GPS定位仪等监测设备。

3.没有战略规划,发展路径不清。对于草原信息化的发展,从国家到各省区层面还没有较为清晰的发展战略或顶层规划,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基本没有涉及草原牧区。从调研的三个省区看,没有一个农牧部门对草原信息化的发展有规划或者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政府、农业企业、电信运营商以及IT企业等主体在草原牧区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不够主动,企业不够积极,没有形成长效的运营机制。

4.信息孤岛现象普遍,成果应用不够。一是数据资源建设不足,本底数据不清。一些单位虽然拥有大量历史数据,但尚未进行电子化管理,不少应用系统基础数据比较缺乏或没有及时更新。草原行政管理部门、监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电信运营商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及业务系统,但基本自建自用,数据使用上较乱,对外公布的数据有时无法达成一致。

二是信息没有共享。现有信息系统基本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搭建,多数主要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面向农牧民、企业较少,发挥的社会效益少,重复建设严重。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大多是各单位各显其能,在各自预算中拼凑,难以实现系统化,有些建成的项目长期不能发挥作用。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信息孤岛情况比较典型,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三、推进草原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短腿,草原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短板。亟待解决草原边缘化、牧区数字鸿沟和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提高认识、制定政策、强化技术、完善机制、加强管理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做好规划。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信息化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针对信息化问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农业部视察时表示,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信息化搞得好,农民会弯道超车,搞不好会拉大距离。农民如果掌握了这个手段,主管部门又能够运用信息化来引导农民、指导农民,对加速三农发展进度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各级草原管理部门要明确树立以信息化引领支撑草原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努力让信息化成为草原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制高点。当前应加强战略研究,进行专题调研,开展科学评价,谋划发展思路,认真做好规划,加大重要性宣传,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2.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搞信息化,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解决信息化建设在牧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宽带中国”、“信息消费”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农牧区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建议对运营商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投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手机、卫星电视等能广泛覆盖牧区的信息终端;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农牧民上网、接受有偿信息服务或基层信息消费终端购买给予一定补贴;引导牧区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强草原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对历史数据资源整理和更新,对现有各单位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和共享,对信息资源再加工和深度开发。

3.构建体系,加强草原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能力强大了,才能更好地指导、服务农牧民,这是当前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从机构性质、人员构成、职能任务及改革发展前景来看,草原监理系统可以承担此项任务。

二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和项目。没有资金投入和项目带动,信息化发展只能停留在口号中,在这方面不能省钱凑合。应首先设立草原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更新陈旧设备,添置先进设施,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三是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建设草原电子政务,信息采集和监测、资源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平台,使草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行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

四是建立草原大数据中心。在草原各级部门应用通畅的情况下,整合各部门数据,进行跨部门数据大集中,将所有关键业务的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形成出口一致、权威发布、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信息数据中心,这是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的根本。

五是建立信息员队伍。依托草原监理系统机构建制,设立信息服务站和专兼职信息员,配备必要的条件,并加大对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第一线的信息采集员、服务员和引导员,引导农牧民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具体做法上,可以从一个区域先行试点,探索经验,带动全局。

4.统筹协调,培育良好发展机制。一是政府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工作,制定科学考核指标,建立衡量信息化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对发展落后的给予补贴,解决农村牧区的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做好公益性服务。

二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草原相关部门、企业、社团、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开展草原信息化的指导,避免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牧区信息化示范区列入国家现代示范区建设范畴,将草原信息化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草原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注重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草原信息化发展,鼓励草原教学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信息化建设项目和相关科研课题等。

四是服务外包,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承担。

五是支持社会组织发挥好作用,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农牧业相关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应进一步发挥好这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牧区草原信息化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西藏牧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牧区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