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10-16 05:49王雪莲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列方程等量梨树

王雪莲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摘 要:初中阶段最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莫过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地解方程(组)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意义进行根的取舍的能力等。但由于应用问题千变万化,而学生阅历浅,对应用题感觉无从下手,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好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方程;应用题;思考

一、相关知识,注重渗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就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列代数式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字母可以参加运算。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时,我更是不失时机穿插“改叙文字题”等针对性的训练,如“a的3倍减去2等于7”可改叙为“a的3倍比2多7”,“7比a的3倍少2”等。在“文字转译等式”中,我引导学生将“文字”中包含的数量关系用文字等式表示出来。例如把“篮球和排球共20个”转译成等式:篮球数+排球数=20个。这些训练为学生学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二、善于总结,建立模型

通过研究,我发现,初二学生所接触到的应用题大致可分9类,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型的特点,做应用题就可手到擒来。

第一种“和、差、倍、分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所需的运算关系列方程;第二种“产品配套问题”,关键是找配套关系;第三种“盈亏问题”,关键是弄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第四种“行程问题”,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及其变形;第五种“工程问题”,关键是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雷同于“行程问题”;第六种“年龄问题”,关键是把握两人的年龄差恒定这一规律;第七种“数字问题”,关键是将原数与新数及其关系表述准确;第八种“几何问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公式;最后是“劳力分配问题”,关键是明确劳力总数不变。

三、抓住关键,找准等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呢?

1.用好图表,直观分析

表格法和线段图法,是将题中的有关数量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或者用线段表示出来,便于理清脉络,找到各量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确立相等关系。

例如:医院用甲、乙两原料为病人配制营养品。每克甲原料含0.5单位蛋白质和1单位铁质,每克乙原料含0.7单位蛋白质和0.4单位铁质,若病人每餐需35单位的蛋白质和40单位的铁质,每餐需两种原料各多少克恰好满足病人需要?

该问题层次和数据多,列表格找各量的内在联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由此可迅速列出方程组0.5x+0.7y=35x+0.4y=40

“行程问题”通常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应用题部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式、文”的互译训练,培养学生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这些关键句中有多、少、倍、分、增、减等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把语言转译成等量关系。

3.从变中找不变

有些应用题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变中的不变”。例如:校办工厂要制造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375个,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多少天?此题中“这批任务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4.抓结构特征揭示规律

有些题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抓住它便于确立了等量关系。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2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各多少棵?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1)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2;(2)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120棵。解题时,两个等量关系可以一个用于“设”,另一个用于“列”;如果列方程组,每个关系转化成一个方程即可。

四、一题多变,加强比较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因此,教学时可通过阶梯训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10千克,每筐苹果重22.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按顺序设计了三道题:⑴商店运来苹果和梨一共重410千克,运来苹果18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⑵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是410千克,运来苹果8框,每筐22.5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⑶如原题。问:第⑵⑶题和⑴比较哪些地方不同?这三题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深刻。

五、一题多解,多中择优

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具有“多解”因素。选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就不同,设未知数又分直接设与间接设,设法不同,列的方程也不同。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学会优选。进行这种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猜你喜欢
列方程等量梨树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冰激凌王国
小气的梨树
哈哈果熟了
用列表法列方程解应用题
利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
找准等量关系巧列方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