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宁 康丽
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盟市,北京消夏避暑的后花园,她享有着各种美誉,“中国薯都”、“草原皮都”、“鲜花草原”、“神舟家园”,提起这里,人们想到的是蓝天白云,草木青青。但说到教育,当地人却有点尴尬。
“因为离北京不远,距离呼市(呼和浩特)太近,一些人把孩子都转走了,想着大城市上学更好。”一位当地的老百姓这样说。
“优秀生源外流,优秀老师被挖,他们都去了周边的城市。”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语气中满是无奈。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内部改革滞后,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些写在乌兰察布教育文件上的文字,更是直戳当地教育人的心窝儿。
“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做过17年教师、校长的乌兰察布教育局局长李琮这样说,这位从1982年师专毕业就在一线上课的“老教师”非常明白,教育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重振教育的唯一出路
办学条件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和缺乏活力、教学质量的低迷徘徊以及周边较发达地区的挤压,这些日益恶劣的教育生存环境,没有让乌兰察布人灰心和气馁,反而唤醒了他们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场重振乌兰察布教育的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发展教育,必先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2012年7月4日,当地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王学丰在会上的一段话震撼了很多人:“教育滞后,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提出了“标准化办教育”、“超前办教育”和“适度负债办教育”的理念,“通过加大投入,解决硬件建设滞后的现状。全市各级部门和单位,都要积极支持学校建设,多为学校建设做实事、做好事。”
更重要的是,除了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这次会议尤其关注教育的内涵发展,启动了事关教育根本的“三项改革”(校长队伍建设改革,教师队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
乌兰察布市辖11个旗县市区,有中小学288所,除少数乡镇中小学外,大部分校长有行政级别。“校长有级别,局长管不了校长,很多计划推不下去;教师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校长和教师这两支队伍不改变,其他一切都免谈。”李琮说。
“要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坚持教育家取向、职业化要求,打造一支办学思路超前、管理水平一流的职业化校长队伍。教师队伍改革的核心是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王学丰一言九鼎的发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的3个文件《关于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改革意见》、《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改革意见》以及《中小学校长、园长职级制实施意见》,为乌兰察布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2012年8月,乌兰察布市各旗县按照公开报名、民主推荐、公开选拔、择优聘任的原则,顺利、有序、平稳地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聘任工作。当年9月新学期伊始,全市校长聘任工作结束,70名原任校长落聘,共聘任留任校长、园长167人,新聘校长、园长83人,他们都是教师出身,大多有10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真正是懂教育、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对于这些校长,教育局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设置由高到低分为四级五类,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审认定一次。
同年寒假,在对教师年龄结构、职称评聘、在岗等情况的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改革的工作也开始启动。定编定岗、先教师后工勤、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转到工勤岗位,不能胜任所有岗位的分流或调出、双向选择、优胜劣汰……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增强。而从2013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更是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课堂:“三项改革”的根本
“三项改革”的第三项是课堂教学改革。
为什么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和校长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对记者的疑问,李琮这样说:“校长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都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改变校长和教师,就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曾担任过多年高中化学教师的他,太清楚好的课堂在教育中占的分量有多重。
“我们去学校听课,看到教师只管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学生睡倒一大片,真的非常痛心。”“时代变了,教材改变了,教法也必须改变。”李琮说。
而这种改变必须首先发生在课堂上。“只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重振乌兰察布教育目标的实现才有希望。”李琮把课堂的改变看得至关重要。
课改,从改课开始,首先要改的就是传统的满堂灌。
“以前是教师告诉学生结论,现在是学生自己探索;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的角色在发生改变,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的角色也在变化,由‘观众变成‘演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爱上课、爱思考、爱表现的习惯形成了,课堂上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陈登龙这样描述。他坚定地认为,在硬件、师资、生源都不占优势的乌兰察布,推进高效课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资源开发出来,是整体上提高乌兰察布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措施。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为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乌兰察布市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改变观念是首选之战。战法是走出去,请进来。在各旗县组织校长教师赴山东、河北、江苏、北京、山西等地的课改名校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市里请来全国知名课改专家为全市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骨干教师做培训,然后再一个旗县一个旗县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行政推力是必要措施。市教育局再次“动用”了市委、市政府的力量。把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质量的主要抓手,强化相关制度建设,将课改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用刚性制度和奖罚措施来强化课改的执行力。
调研督查和专业指导紧紧跟随。教育局派出专职人员对各地课改情况进行反复调研督导。仅在2013年下半年,专抓课改的陈登龙就亲自率领教研员到各旗县调研督导了3次,深入学校听课上百节,召开代课教师座谈会20多次,详细掌握了全市学校课改第一手资料。
“每次走那么一圈,得半个多月。”陈登龙告诉记者。他对学校的课改情况了如指掌,校长碰到什么瓶颈,教师遇到什么难题,小组合作、导学案建设……他都如数家珍。
掌握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教育局并没有提出统一、具体的改革模式,而是要求各旗县“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不管什么模式、什么方法,只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就是值得提倡的好办法。”李琮说:“我要做的,就是信任,放手,撑腰。”
行动:殊途同归共推课改
与很多地方高歌猛进、热闹喧嚣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同,乌兰察布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看似悄无声息的静默中,酝酿着变革与生机。
兴和县是“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选出在课改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做示范课,以此推广比较成功的有效教学方式。县实验小学的“一六一”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双重打磨下,不断成熟,进而面向全县推广。
“一开始,我们要求大家不允许评价模式的好坏,等大家接受了新的教学模式之后,再不断调整。于是有了目前比较完善的‘一六一课堂教学模式,备好‘一教案、六环节、一反思。”县实验小学校长师珅说。
“我们经历了最初一节课8个教学环节的忙乱无措,现在已经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更重要的是,我真正认清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薛芳说,以前她上课前更多的是看教辅,现在她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要。
而接下来,兴和县的课改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大,魏军告诉记者,教育局领导实现“包联”制度,每人负责4所学校,责任到人,然后听课打分,以此促进更多的教师上“课改课”。不仅如此,教育局还将筹措20万元资金作为“兴和县课堂教学改革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课改过程中勇于尝试、积极创新且成效相对突出的学校。
与兴和县不同,商都县则是以“科研引领、课题推动”的方式推进课改。
商都县教育局局长贾益顶介绍说,课改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就是课题,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结合市教育局提出的“百千万”教育科研计划,各学校针对课改引发的问题申报了一批课题,让看似高高在上的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教研室提供切实的“菜单式”服务。教研员们不在课堂,就在听课的路上。不仅教研员时刻奔赴下乡听课的路上,就连副局长张志义的听课本都是换了好几本。记者随手翻开,那上面详细记载着他的听课、评课记录,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点评。
而在贾益顶的计划中,下一步,还要加强现有教研队伍的整合,必要时将全面招聘教研员,同时选拔一批一线教研能力强、教学工作突出的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保证课改长期坚持和持续深化。
每个旗县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行走在课改路上。
察右中旗积极推广“学习—指导—操作—反思—展示”的研训模式。察右后旗在全旗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教育局甚至投入100万元为学校印制了“教学案”。四子王旗教育局组织教研员和学校校长多次到山东等地学习取经。
陈登龙告诉记者,尽管步伐不一、深度各异,但全市多数旗县和学校已经认识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成为全市教育人的共同追求和重点工程。
变化:给乌兰察布一个未来
短短的两年,课堂教学改革几乎覆盖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包括职业中学,也几乎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学科,引起的变化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最有力的显性例证,莫过于商都二中。
今年的中考,商都二中爆了一个大冷门,中考成绩7门学科中6门是第一,而他们的生源曾经是当地别的学校都不要的“后进生”,也是这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
为什么奇迹会诞生在这所曾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学校?用校长成金海的话说,原因只有一个:课改挽救了学校。
作为一所“落后校”,成金海用“哀兵必胜”四个字来鼓励教师搞课改,钻课改。“我们已经到达了谷底,必须拼一把,不走传统教学道路,必须改革。”事实证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Y+Z”教学模式(传统教法加合作探究)挽救了学校,鼓舞了教师,更给了学生一个光明的未来。
2013年11月5日,乌兰察布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商都二中召开,无疑是对这所学校课改成绩的最好肯定。而这次现场会的连锁效应是,更多学校看到了、听到了课改的效果,开始加快课改步伐。
不仅语数英等学科普遍开展了课改,音乐、美术、科学、思品等课程也在不同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性改革。不仅中小学开展了课改,就连公认为课改硬骨头的高中也开始初显成效。
老牌重点高中集宁一中开展“三疑三探”教学法改革,紧扣“疑”字和“探”字,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
“各学校虽然有基本一致的模式和统一要求,但各个老师、各学科、各年级、各班级、不同课程,根据具体情况,课堂形式都有灵活的变化,没有拘泥于固定格式。”陈登龙说,而这正体现了当初李琮“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想法。
课改,从改课开始,但效果不止于课堂。
2013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市教育局组成督查组对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进行专项督查调研,并发放课改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学生版,问卷内容包括课堂组织、课标理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全部匿名填写。
调查结果很让人欣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一些原来不爱学习、上课睡觉的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氛围中开始主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写作、口头表达、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明显改善。
“孩子们敢说了,会说了,他们思维的拓展让我吃惊,他们精彩的想象让我吃惊。”兴和县新区小学教师康晓燕一连用了两个“吃惊”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吃惊”着孩子们的表现,校长们也在“吃惊”着教师们的表现。
“课改实打实地促进了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新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要求教师更多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李琮说,而让他欣喜的是,在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这样有想法、有行动的新教师正在不断产生。
“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这是王学丰常说的一句话。而乌兰察布的课改实践无疑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行动注解:让更多的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片草原,因为教育,因为教师,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记者,本刊刊发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