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60年,先后经历了初创与改造、建设与发展、动乱与打碎、改革与开放等六个阶段的嬗变。尽管有过探索和曲折,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经过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目前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一在中国梦的框架内,日益显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觉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 嬗变 历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指导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代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成果。为了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路,为十八大确立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按照我国历史发展时序,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年嬗变历程作一归集和探讨,以此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演变前景。
初创与改造(1953~1956)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开辟者选择了马列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奋斗目标。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刚刚崭露头角,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呼百应的气势,没有很好的机制可以借鉴,再加上中国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用鲜血炼就的发展理念和奋斗路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建构出了我国早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也正式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而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说,如何尽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当时首要的社会命题。基于此,在政权初步得到稳固、社会逐渐得到安定的基础上,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一化三改造”(即工業化,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到了1956年,这一任务基本完成,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到了全面建立。
在这个阶段中,新中国的缔造者展现出了强大的智慧和能力,初步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我国成功运用“和平赎买”、有偿使用政策,改造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通过建立合作社,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化,把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准备。
建设与发展(1956~1966)
自1956年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直指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指引当时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当时完全借鉴苏联模式发展我国经济中出现的弊端,提出了独立自主的理念,以及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行“二次结合”,找出并找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名论断中,进一步校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努力构建当时特殊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会上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回归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面,并明确提出了当时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放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来解决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和国家困境。这种回归本质的发展路线,非常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也没有发挥出良好的发展效能,但通过历史回顾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中共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积极意义。1960年,党中央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跃进”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次重要转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其中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也不够科学。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了具有崭新内涵的“四个现代化”(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维度,从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向纵深发展。①
不可否认,在这个阶段,虽然我国也遭到过严重挫折,比如“大跃进”,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些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动乱与打碎(1966~1976)
1966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警示意义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将当时日益严重的“左倾”演化为“以阶段斗争为纲”,并在1969年中共九大会议上确定为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扭曲,并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在此阶段,我国在“两弹一星”和一些重要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文革”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当然,毛泽东及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仍然瑕不掩瑜,尽管有曲折或错误,但客观地说,毛泽东及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其主流发展方向仍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此期间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造,被赋予毛泽东思想总的理论体系,指引着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持续前进,尽管其中遇到过重大的挫折,但仍然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与开放(1976~1992)
“文革”结束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仅给“文革”十年浩劫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审时度势,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最重要的成就体现在:一是建立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理论;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摸索并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与开放(1976~1992)阶段,与邓小平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是邓小平时期的重要历史成果。
在此阶段,有三个重要节点值得关注: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创新和创造标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征程;二是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我国市场经济新发展模式;三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著名论断,并辅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基本上勾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框架和发展模式。②
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回答了两个时代命题:一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是按照“两个凡是”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全盘西化,走资产阶段的邪路?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纲领,并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征程。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生的“六四风波”,以及九十年代前期的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再次给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严峻挑战。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用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有力地回答了“左”和“右”的干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定下了发展基调。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赋予了“两个文明”的发展内涵,即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完善与推进(1992~2011)
1992年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通过“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发展路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演进,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聚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在此阶段,我国重点回答了三个时代命题:一是在一代伟人邓小平去世后,我国再次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摒弃“左”和“右”的争论,在党的十五大上,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架构,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二是在世纪之交,针对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种时代问题,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此来强化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性认识推向一个新阶段;三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面临着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局面,特别是一些西方思潮的侵蚀,使我国再次陷入了走什么路的问题,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學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念,这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进一步深化并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发展内涵和时代价值。③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概括;在党的十五大上,通过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的历史形式,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还从执政党角度,提出了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宏伟构想;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着重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愿景以及和谐社会的构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晰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命题,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科学地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④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两个文明”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五大上被赋予了“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的时代内涵,并且作为十五大、十六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的安排框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将社会建设提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等高度,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根基。
全面与深化(2012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给全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其中明确提出的“五位一体”,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着力,设计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大架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晰了当前形势下的发展路径,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的时代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人民的期待,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中国梦”,即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循此路径,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梦”实际上勾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愿景。至此,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近期目标(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2049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期目标尽管没有明确,但通过《党章》可以看出来,那就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
经验与总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0年实践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觉。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历过多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明白了,中国的道路必须自己来走,必须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过程中,我国也经历了一些“左”、“右”之争,但最终排除干扰,走上了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年实践中,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跃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经历过建设初期的曲折,发展中的困惑,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在全球经济浪潮和政治舞台上,中国声音日益响亮,这是中国人民自豪的表现,也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一直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勇往直前。
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实现者。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进入了全面与深化阶段,这种带有自主、创新、发展等多种特征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也深受我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期待。无数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应然选择。经过六十年的嬗变,经过科学理论与发展实践的互促互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熠熠生辉,并且在世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可预期的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将会引领并推动着中国梦的完美实现。
(作者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钦州学院“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项科研项目“中国梦与地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BD02)。
【注释】
①王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与历史性经验生成”,《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
②纳麒:“走向复兴的伟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框架”,《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③原丽红,张荣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六十年嬗变的轨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④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
⑤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