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非公经济政策当前定位及发展

2014-10-15 19:13孙文田
人民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发展分析

孙文田

【摘要】非公经济理论、政策在我国经济建设理论中意义重大,不仅由于其自身理论内涵的历时丰富性与应时性,也因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非公经济发展到历史新阶段的今天,面对各种声音,非公经济自身的优越性与合理性也应基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实际得到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关键词】非公经济理论 历史进程 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称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不可侵犯”,这不仅进一步提高非公经济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为民间资本继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保障。纵观我国非公经济相关政策,其处于不断变革与建构之中,在非公经济发展到历史新阶段的今天,我们对其宏观理解、深入分析、客观认识尤为重要。

非公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非公经济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以个体经济为主)就已经存在并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经济作用,稍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等的进行,非公经济被公有经济逐渐取代,在某些历史时期非公经济甚至被认为是以投机倒把为主的一种行为而被批判。自关于真理標准问题大讨论开始,发展非公经济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讨论话题,非公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也逐步开始。可以说,非公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较少的社会资源创造了较多的社会财富,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仍在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在公益事业等领域非公经济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非公经济取得诸多辉煌成就并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机制,这与其对于社会劳动力的吸收、城镇化建设的贡献等密切相关,也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等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户籍政策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我国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劳动力人口迁移,劳动力人口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人口。可以说,非公经济带动了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影响了劳动力的分布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的显著增加。随着非公经济成为主要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增长点,其不仅吸收大部分城镇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还接收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所以,非公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通过吸纳劳动力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城镇化往往是以某地区城镇人口与某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公经济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非公经济与城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既体现为非公经济促进了城镇化也体现为城镇化为非公经济提供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两者互相作用,彼此推进。

在新的形势下,非公经济不仅创造了数量可观的社会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与城镇化等社会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塑造国家形象、改善民生民利、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年的实践积累与理论互补形成的良性成果。正是从以上诸多角度来理解,我们说非公经济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时而异—我国非公经济政策发展概观

正如前文所言,非公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展开的,与相应的历史实际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同样,作为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非公经济理论也是随不同时代而变化,理念不同的非公经济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其特殊意义,这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政治倾向、经济实际关系密切。在新的历史阶段以唯物视角理解国家非公经济政策、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经济领域实现经济的“中国梦”。

可以说,非公经济的重新登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指导方针下,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到“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①,允许个体经济以补充的身份参与经济建设,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这种非公经济是以补充身份而出现的,但是相对于之前的完全公有的经济模式可以说已经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也拉开了我国新时期非公经济发展的序幕。

接下来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非公经济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十三大报告中对于非公经济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非公经济已经与生产力、分配方式等紧密相连,在生产力标准下扩大了非公经济的范围,这就使非公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对各种各样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这表明,在此阶段我国对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相对摆脱了单纯意识形态的不公平,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态度,这种观念成为此阶段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十五大对发展非公经济的观念是着重将其从基本的经济制度应用于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之中。这种将非公经济从制度层面进行考察的观念是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从制度层面切实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非公经济的地位,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了十六大,以进一步鼓励非公经济为基调,不仅如此还认为发展非公经济要坚定不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十六大报告在强调非公经济时,重申与强调了公有经济的地位与性质,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而且也深刻地阐明非公经济若想健康的发展其实也离不开公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可以说两者互相作用、彼此发展才能够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十七大顺接十六大关于非公经济的思想,在坚定发展非公经济决心的同时又将平等的观念深入非公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③不仅将非公经济与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公有经济等结合在一起进行阐释,而且着重强调了如何刺激非公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可见,此时已经将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也是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做出专门的说明,指出许多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举措。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具体理论指导到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非公经济现阶段的现实而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可以说非公经济的障碍得到了一次大清理,这些思想武器体现在具体的政策与法规上,为中国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坚硬的盾牌。

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继续具体化当前我国非公经济发展的举措,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李克强关于非公经济的论述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凡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要遵循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明确指出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并明确列举了可参与的领域;再次,为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建设提供更为广大的舞台、更多的机遇,同時认为非公经济同样具有不可侵犯性,明确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④这些当前中国最新的非公经济发展理论是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脉相承的,同时不仅明确了一些具体发展路径,也着重强调了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彼此协调配合的特殊视角。

立场鲜明—对当前我国非公经济政策的认识

通过以上对非公经济日益增加的经济、社会等的重要意义的探究,以及从历史视角对于我国非公经济理论、政策的分析,我们对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非公政策、理论有了许多新的思考与认识。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紧密围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各项事业的新阶段奋斗,“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深入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非公经济领域面对新的历史现实,我们有必要探寻非公经济理论的变革轨迹特征,力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非公经济获得更多的前进动力。纵观非公经济自改革开放至今的理论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非公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保持基本一致。可以说,不同阶段的非公经济政策与非公经济发展情况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协调一致的。按照经典经济理论的说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自新中国成立初的较为宽松的非公经济政策到后来的几乎全盘否定非公经济的存在意义,再到新时期以来逐渐恢复与发展的非公经济政策,这种理论的变革并非单纯的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与国际思想阵营的干预,而是与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的,这种国情的形成是由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波动变化引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非公经济在当前的繁荣与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当前我们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将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我国生产力之上。

第二,非公经济的地位由最初作为补充逐渐上升为后来与国有经济具有相同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撑,甚至非公经济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与制度鼓励。非公经济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具体的经济政策、经济规划与宏观调控等的运筹帷幄密切相关,最初是由尝试性的经济理论开始,到鼓励支持,再到更为切实可行的新的非公经济政策、制度的制定,形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独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从上文分析的变化频繁的非公经济政策、理论不仅显示了非公经济的灵活性与变化性,也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及包容性。所以说,非公经济理论的制定往往与非公经济的发展实况彼此促进,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实绩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利用好非公经济成就与非公经济政策的双向互相促进的发展机制。

第三,非公经济理论的制定往往基于公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我国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公有经济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从以上历时的经济政策的变革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国家对于非公经济的制约在逐渐减少,甚至很多理论、政策向非公经济倾斜,但是我们仍能注意到这些理论、政策对于公有经济地位与作用潜在的认同与坚持。这不是经济建设中的保守与教条,而是基本国家性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国情的一种反映,在经济建设中非公经济确实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政党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将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性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智慧抉择,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要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做到有根基又放得开。

但是,在新的社会阶段非公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制约与障碍,这也成为我们在当今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下对其的反思性认识。

首先,非公经济本身的复杂性使其发展呈现复杂性,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各方面完善的应对机制与充分合理的制度政策。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往往在非公经济领域表现的最为突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对于非公经济领域出现的这些违法乱纪现象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应对机制与长远的成熟的规划预案。客观来看,非公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非公经济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环境很多时候并不乐观,因此想要进一步发挥非公经济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务必构建一个良性政策环境及优化升级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在充分尊重公有制主体地位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与发展情况建设特色区域经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区域,确定好非公经济的部门与产业;在资源优势地区,要以资源为基础,以特色资源优势为发展重心,吸引资源加工行业相关劳动力。另一方面,发挥好财政政策与降低非公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这会带动非公企业的就业增长,进一步促进社会就业。

其次,当前在我国大力促进发展非公经济仍容易被误认为是走资本主义。走资还是走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界一直存有论争,对于非公经济的鼓励与政策的宽松往往会造成中国正在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误识。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非公经济的发展并不会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直接变为资本主义,如前文所言非公经济的发展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手段或者是一种工具,非公经济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它是基于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以,目前非公經济只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一种缓和社会矛盾、进行资本积累、促进人民就业等的一种举措,而并非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最后,当前有观点认为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封闭的区域经济的狭义自由模式。从我国非公经济的现实发展现状来看,往往非公经济企业更具有国际眼光与国际视野,与此同时,新兴的非公经济产业往往都与国际接轨,并未因为国家性质等意识形态因素而阻碍非公经济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非公经济在国内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出口创外汇。所以,非公经济的开放性是真实的开放性,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性眼光;同时,非公经济的立场也是鲜明的,它的自由是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前提的。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非公经济正在蓬勃发展,非公经济理论、政策也对其有所倾斜,我们应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努力发展非公经济,把握好其灵活、多样的特性。与此同时,我们要立场鲜明,不能忽视公有经济根基意义,不可轻言因发展非公经济而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要时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根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根基。除此之外,在发展非公经济的同时,相应的制度、政策、机制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是保证非公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必备保障。

(作者为中共朝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981年6月27日通过。

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年11月14日通过。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年11月12日通过。

④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

责编 / 王坤娜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发展分析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永远的东坡——苏轼研究历史进程描述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及发展探究
常德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与发展
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发展分析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